關於“成化的歷代仿”?之我見
(2023-05-28 09:59:09)
标签:
文学/原创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莧廬雜侃 |
隨著幾十年的大開發大建設,漸次出來的東西無數。民間藏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普到精,從慣常到罕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開始逐步為各方接受。但仍有民間仿品氾濫之說,邇來猶甚。
比如隨著各類成化瓷的先後面世,天字蓋罐,雞缸杯熱度不減,坊間又在流傳:成化仿品曆朝歷代都有,什麼“弘治正德仿”,“嘉隆萬仿”,“天啟崇禎仿”什麼“康雍乾仿”,“嘉道仿”,“清末仿”,什麼“民國仿”,“出口換匯瓷仿”,“當下仿”。總之剎那間“吹縐一池春水”讓不少人臉綠……再加上“成化無大器”“成化款識見兩岸故宮藏”“成化器皆平等青”等等不一而足,也讓不少人開始檢點查驗自己。
別不多言,今天只談“成化仿”……
僅就瓷器而言,唐宋之後尤其明清沒有一個朝代之官窯瓷不署當朝皇帝款識的,(如有物證請通知筆者,謝謝!)其實這乃是任何一位皇帝特有的專利。
我們不能忽視皇帝與生俱來的兩個專屬特權,錢幣鑄造的署名權,官窯瓷器的署名權。沒有人可以剝奪,包括皇父,皇爺爺及他的子孫。即便歷史上的“兒皇帝”也概莫能外。比方說吧,乾隆年間他不署自己的款識,卻署上雍正?康熙?怎麼可能?換個角度說,連自己的皇父皇爺爺的款識都不署,竟能署上“大明成化年制”?有人會問:非得官窯?民仿官不能嗎?我告訴您:絕無可能,除非他不想活了……清朝從始至終都在提防漢人的二心,不要以為重用了陳廷敬,張廷玉,劉統勛,劉墉,紀曉嵐等一干股肱柱臣就滿漢一家了?笑話!
據不完全統計: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先後發生過166起“文字獄”順治7起,康熙12起,雍正17起,乾隆130起。猶以康熙年莊廷鑨【明史】案與雍正末年呂留良案酷殺最多,涉及到3000多人。所有這些皆有案可查,遺憾的是:今人多是以電視劇的戲說去解讀歷史,如此維度不出岔才怪。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異常殘酷就是針對和提房漢人的二心而來的,民間修部【明史】尚且誅族,皇上怎會容忍你在瓷器上署上“大明”?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唯制是遵”對漢人更為提防“唯是唯慎”更無可能去做荒唐的污祖之事了。
那麼往上溯,明就有可能嗎?弘治皇帝朱佑樘能及帝位都出於偶然,一生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務,重視司法,更加不會作有辱父遵之忤逆不道而去亂了朝綱。正德皇帝朱厚照雖荒唐擺爛,卻也不至於欺師滅祖。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都在革除蠹政,打擊舊臣皇勛,大權集中無暇顧及蠅狗之事。萬曆皇帝朱翊鈞前十年母后聽政一切皆交由張居正總管,張居正難得的一世賢名決然不會僭越妄上。之下亦無可能,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窮生都在維穩又沒能維住,何其有閒工夫而他顧?
再者說收藏群體須有充分的社會條件做基礎才可形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大批中產沒有形成前,生活都是問題時誰去消費收藏?
到是清末民國市民階層開始文化化,乾隆以來的“文字獄”讓國人唏噓色變,“犯上”幾乎絕跡。恰恰是這種政治社會背景禁錮太久了的情形,即使玩文化也有了變異,君不見“館閣體”“考據學”“訓詁學”“碑帖學”之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復古風盛絕非偶然。從朱彝尊,段玉裁,龔自珍,到羅振玉,王國維,當然也包括恭親王,成親王,端方,陳介祺,等皇親官員諸色人等,開始介入收藏。雖然有些許的蔚然但仍不佔社會群體主流,可畢竟開始慢熱。人們有意識的收藏老舊文玩,主要集中在書畫,吉金,古玉及竹木牙角匏等雜項上,瓷器收藏還遠沒有今日之熱。大家都在用如此之消遣來補失政治失意及意識形態被長期宥錮,管制,壓抑的缺憾!當一個王朝只剩下一個很虛弱的背影,王權失去鼎盛期的威嚴時,江河都在日下更遑論僭越?誰還管得了?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仿成化”才不犯忌,不違法,才能逐漸流行起來,除去政治條件允許外,還有一個社會條件就是大量的玩得起的市民階層已經形成。
再說今仿,新老之間的差別都看不出就不應該再玩了。燒腦費心力不說還糟踐錢,划不來的。如果市場的供應連續不斷且無論胎釉用料和工藝都與成化去之甚遠,應在新仿之列。道理很簡單:能賣掉能賺錢肯定有人干。但問題是這種情形並不多見,常有的到是:你疑疑惑惑地買後,市場卻很長時間不再有了,各位想一想有沒有如此仿燒的成化?能賺錢的事,誰不繼續干?別有用心者常常故意做局,擾亂視聽將似是而非的景德鎮樊家井一些個作坊做舊的視頻發到各群里,雖煞有介事卻又無局部細節細圖,這還不昭然若揭嗎?問題是就有那麼多人信且不斷地在助紂為虐,訛訛相傳。買對的,到代的才多少錢啊?當仿制形不成規模化與產業化時諸位想沒想過其成本是個什麼等級的數目字?與妳買到的價格能同日而語嗎?再說就又該招罵了,打住!
綜上所述,我覺得除去清末民國當下有仿燒的動機與條件外,其他時期幾乎沒可能。歷代皆有“仿成化”?就是個訛訛相傳又沒根據的胡說而已。眾皆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至於如何鑒別?各有見教,我就不必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