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递进效应”

(2007-02-15 10:34:01)
分类: 心理学小词典
       一个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社会大舞台上,一个角色扮演者所表现的行为,就像一部接一部的“连续剧”,把自己表演的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撑杆跳高选手总是在不停的刻苦的练习,他眼前的横杆总是要不断往上升的。不能跳越它,企图将横杆放低的人,就应趁早离开竞技场。同样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演出不断推向高潮,那么他的人生连续剧,就难免会使观众兴味索然甚至大倒胃口,他自己也会难以找到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这种不停的追求更高的境界的效应就是“递进效应”。
我们来看看从古到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怎么来描述和解释“递进效应”的:
一、“灵魂阶梯”说。这是古希腊三哲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灵魂分为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超过多种植物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超过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想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植物只有植物灵魂,动物有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人类则有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这种反映自然界发展的灵魂阶梯学说,实质上是进化论的先声。无疑“递进效应”是有赖于人类的理性灵魂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自我的追求心理上实现“递进效应”,实质上就是没有很好地发挥“理性灵魂”的作用。
二、“需要层次”理论。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之一马斯洛的重要学说。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强度不同的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级形式分布,位于层级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级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认为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人类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每个人都沿着需要层级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应当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递进。由此可见,“递进效应”推动着个体沿着需要层级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
三、目标寻求中的“台阶”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目标完成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及其极限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个人必须了解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三是个人既往的经验,如果一个人通常做事,事事成功,即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果一个人过去经常失败,所以小有成绩便认为自我目标已经实现了;四是社会因素,即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以及用以判断其成功与否的社会标准。除此之外,目标完成又总是受远期目标与过渡目标所制约。过渡目标,象“台阶”一样,一步小小的成功将有助于远期目标的达到。因此实现目标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存在着“递进效应”。
四、递进也是科学认识的—种需要。因为获取信息会受到很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这种对事物认识的不完备,正是认识升华和修正差错的发端。通过不断的批判和实践,人的认识螺旋式地递进,一次比一次更科学。某种意义上,客观事物不是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而是按照螺旋式“递进效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递进效应”
       “递进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它让每一个社会角色扮演者坚持自己对人生的追求,逐步进入理想的境界。但是现实却总是阻碍着“递进”,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呢?最初接触新的事物,热情焕发,时间一长却感到没意思了;刚到一个工作岗位,处处新鲜、满怀壮志,久而久之你却觉得事事不如意了;初学一门知识兴味甚浓,过了一段时间你又兴味索然。如果一个人让这种心理长期占据头脑,那么“递进效应”也就好象原子跑进“黑洞”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应当怎样激发“递进效应”呢?美国作家戈达德说过这样一段话:“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假如我只能再活一年,那我准备做些什么?’我们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那就别拖延,从现在就开始做起!”下面这些方法就是确保“递进”顺利进行的:
一、要让“目标阶梯”尽可能多设。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确定好多层次的过渡目标。这就要根据目标本身的阶段性,把目标具体化,编制出每个过渡目标的执行计划。这一过渡目标越具体,执行计划越周详,就越有利于你扎扎实实地、有条不紊地实行“递进”,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观。这好比爬梯子,如果梯级间的距离太大,级数太少,你就难以攀援。
二、要适度控制“抱负水平”,及时递进。个体的“抱负水平”,对于“递进效应”有一种超前的促进作用。但是需要你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抱负水平”。如果你的“抱负水平”定得过高,超过了你自身能力的限度,你竭尽全力仍进不了理想的境界,就会“欲速则不达”,反而起消极作用。正确的办法是从自身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出发,选择适度的“抱负水平”,既可以看得见“苹果”,又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
三、角色任务需要不时自省。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角色扮演者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改变或者忘记了自己原定的角色任务。例如“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金钱服务”,“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变成了“沽名钓誉”,这就需要个体不时的自省。否则,一心想“递进”,就会变成堕入欲望的深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