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信的历史》引发的一些思考

(2007-02-07 15:34:04)
分类: 心理学与生活
       在精神科医生眼里,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度,因此缺乏自信的居民比例较高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150年前,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尔德克从美利坚游历归来就描述过“这个民主、富裕的国度里那种令人费解的忧郁情结”。历史学家以敏锐的目光首先发现了这个国家的悖论:政府提倡社会平等和广泛福利,可是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比其他西方国家低。又过了几十年,现代心理学把“自信”的概念引进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始注重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重建自信。1890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清楚地意识到,在相信个人奋斗无所不能的社会观念影响下,一个人对自己的肯定程度可以成为引发各种痛苦的导火索。
       到了20世纪中叶,很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肯定说,自信的程度与人的生活质量成正比。一个自信的人,职业更成功,婚姻更美满,夫妻生活的质量也更高,就连生病也更容易痊愈。为证明这个论点,心理学家设计出各种试验,30年里总共发表了1.5多万例实验报告,“自信”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成年人的自信心,他们做了大量试验,针对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群,广泛分析了他们的焦虑程度、处理问题的主动性、潜在领导欲以及社会孤独感等心理状态和变化,结论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学校对他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这个结论一经公布,立刻在西方世界里引起了高度关注,一场针对儿童教育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那以后,很多中学开设了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的课程。在美国,大规模请愿活动此起彼伏,“让每个人拥有自信”成为一个口号,一种公民权利,与“追求妇女平等”、“争取黑人平等”这些口号一道风行起来。1974年,纳撒尼尔·布兰登发表了《自信心理学》,更是把这个观念灌输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普遍认为,自信与幸福和健康密不可分,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出版业也推波助澜,30多年共有超过2000多种学术著作问世。
       于是,人们对“自信”概念的崇拜,在美国几乎上升到与宗教一样的高度。上世纪80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州启动一项计划,力图“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项计划的支持者认为,注重培养公民的自信心,在学校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就好比给所有人打上一针“社会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吸毒、暴力犯罪、未成年怀孕等棘手的社会问题。这还只是该项计划的“初级目标”,计划设计者的“终极目标”是振兴长期委靡不振的加州经济,他们满怀信心地说:“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加州,肯定也是一个高收入的加州;一个人人自信决计不足的加州,只会让社会救济部门穷于应付。”
       然而,这项计划却让鼓吹者失望了,1995年加利福尼亚州宣布废除。这一时期,心理学界也发现,仅仅靠培养自信就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过分强调营造一个有助于培养自信的社会环境,反而让很多人陷入一种表面非常自信,内心更加脆弱的状态。试想一下,当你生活在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环境,到处充满颂扬和鼓励,会怎样呢?错觉渐渐在你心中滋生,认为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是最棒的。不唯如此,在你心中形成的这种自我肯定,其实建立在对别人全部否定的基础上。这种所谓的“自信”,以成功和社会名望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会反思自我,一旦挫折来临,所有自信顿时土崩瓦解。它对我们心灵的伤害,比缺乏自信还严重。
 
【思考】在现实中我常常发现自信过度的孩子,他们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认为自己全是对的,一有问题找借口比谁都快,在他们的思维里,自己的问题在10秒后,就成为别人的问题,因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当然是错,这别人也包括老师和家长。有一个学生通过医生鉴定,确认为前庭失调性多动症。本来这样的孩子要有针对性的治疗,而家长非但没有对他进行有效治疗,却将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归咎于这个病症,而要求老师和同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谅解,甚至有纵容的意思。在家里,每个人都对孩子说:“你非常聪明!你很棒!”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认为自己上课打扰同桌、甚至各种各样的出格行为都是有理由的,也是应该出现的,老师一旦辅导他学习,他就拿出一副我很聪明的架式,其实他学习的相关记忆力很差,每次考试想及格都难。特别是难和同学相处,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实他提出的主意总是很幼稚和不可操作,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合群。如果以学习优秀评价这样的孩子是不完整的话,总应该在他的心理和为人方面提出要求吧。而家长的过分地肯定和纵容,使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完善都失去了机会。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入社会,我想不会有人像他的父母亲戚一样,认为他是最棒的,而他自己必将遇到不少挫折,甚至别人轻易能做好的事,他做不好,那个时候,当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多多时,他怎样面对?因为他连面对自己都不曾学习过!
       这当然是个特别的个例,问题在于我们的身边“自信”泛滥,一味地要求老师对孩子加以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整天要对他说:“你是最棒的”,稍加批评学生和家长就受不了,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来对抗,最后责任归咎当然又到老师身上了。自信是一个好的品质,但也不宜过多,就如鱼翅好吃的话,也不能天天都吃;自信能解决很多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就像富裕。
       一向对那个著名的“自信而成功”的教育案例持怀疑态度,我想那些原本普通的孩子最后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那句“你们是最优秀”吧。研究者不能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多想个为什么。既要让孩子有自信心,又要教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受挫能力,也应该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真正要做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