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2007-01-16 13:37:40)
分类: 心理学小词典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的心理性欲发展学说,即发展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的满足,总要通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区域的快感来实现,而这个区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个心理的发展阶段。

    性心理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2)肛欲期(l-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3)恋母期及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5-12岁),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这时,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5)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因此,这就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提醒人们警惕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时,就出现了防御机能。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功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欲望与现实的关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及精神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过分时,虽然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不被感觉到,但却以症状的形式表示出来而形成各种障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