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荣格对于心理学发展重要的贡献之一。荣格认为人在出生后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方面的先天倾向,比如人不需要通过先天经验就存在对于黑暗和蛇的恐惧,这些先天倾向的存在是不需要亲身经验的,但是却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显现出来。荣格把人类具有的这种先天倾向称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原型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形式,需要意识经验的填充才能够显现出来。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之中的重要原型。
阿尼玛原型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荣格认为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这种倾向也保证了两性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温柔体贴的男人更受女人的欢迎,就像坚强果断的女人更受男人的青睐一样。男人与女人千百年来的相互交往,使他们都具有了对方的特征。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无意识中存在的异性特征受到刺激时就会显现出来,例如男人与女人在一起时要具有绅士风度,这种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正是阿尼玛原型的一种体现。但是很多女性在和自己心仪的男性在一起时,反而表现出了比平时更加细腻的女性特质,比如更加敏感、细心、软弱等等,因为每一个人的气质特点必须达到一定的平衡,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量“女强人”式的人物涌现出来,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原型在工作中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当和自己的男性伴侣在一起时,更强烈的女性气质就会发挥出来了。
阿尼玛原型对于男人选择女性伴侣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荣格认为:“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的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每一个男人的无意识之中都会有一个关于女性的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的影响他对女性的选择。由于阿尼玛的第一个投射对象一般都会是自己的母亲,所以阿尼玛原型也是产生“恋母情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过程发生在阿尼姆斯身上就会产生“恋父情结”。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每一个人的无意识之中都存在者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但是当它们以意识和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会体现出个体差异来了。因为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有区别的,所以不同种族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是不同的,进一步表现就是不同种族对于男性和女性应具有的气质特征有不同的理解。
同性恋现象也可以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理论来解释。因为要想人格得到平衡,男性人格中的阿尼玛和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在其意识和行为中必须得到展现。如果这两种原型得不到发展,就可能造成它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男人身上的女人气和女人身上的男人气都会受到人们的歧视。从人出生开始,大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男人或女人,从而压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种原型的发展。男人在总是展现其男人阳刚、坚强的一面的同时,他无意识中的女性气质就受到了压制,从而处于未开化的面貌,所以一个表面上十分男人气的男人,其内心往往是十分敏感和软弱的。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阿尼玛原型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个男人会表现的十分的女性化,喜欢模仿女人的动作与语言,总是穿一些鲜艳的女性化服装,有的甚至成为女人气的同性恋者。女性无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同样会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女性成为男人气的同性恋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很多新的社会现象不断表现出来,而且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发型、着装时尚的改变,乃至流行音乐、电影等传媒文化的发展,无不促进了男性人格中阿尼玛原型和女性人格中阿尼姆斯原型的外显。像许多反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的出现,例如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泻》、关锦鹏导演的《蓝宇》、麦婉欣导演的《蝴蝶》等等,这些影片给世人揭开了“同性恋”的神秘面纱,同时这些电影被人们接本身就表明了人们观念的转变与进步。阿尼玛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在人们意识和行为中适当的表现,对于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益处的。但是这种表现一定要适度,而且要受到必要的限制,否则肯定会造成极其不好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