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节,讲了这么一则故事:主人去天国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临时把家业分别交给三个才干不同的仆人:一个给五千银子,一个给二千银子,一个给一千银子。那领五千的仆人,随即去做买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仆人也照样赚了二千;那领一千的仆人,却去掘开地,把银子埋藏了。主人回来时,对前面两人给与奖励,对那个只会把银子埋藏的仆人则说:“你这又饿又懒的仆人,既然知道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就应当把银子去放贷生利,到时连本带利赚钱多好。现在我要夺回你的这一千,交给那有一万的仆人,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日常生活中这类现象很多。美国科学家科勒,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家长见孩子成绩优秀,眉开眼笑,考了不及格,则爱理不理,冷若冰霜;孩子对待学有成效的学科,愈学愈有劲,下的工夫就多,对待成绩差的学科,愈是不愿意下功夫;教师给能力强的学生一再委以重任,让他们出尽风头,将能力差的学生撇在一旁,剥夺应有的实践机会;一个人一旦在某方面有了成就,于是荣誉称号、工资晋升、媒体宣传都接踵而来等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