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在照顾孩子睡觉的时候,孩子要求抚摩妈妈的耳朵。这种情况持续到孩子四岁的时候,突然的一天母亲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对,可能是心理问题。这个念头一出现,就使母亲心慌意乱,陷入巨大恐慌之中,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孩子在睡前大哭不止,母亲非常心痛,担心孩子睡前哭泣影响健康。暂时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满意的睡去。
母亲在孩子睡了之后,开始寻找答案,上网、打电话给周围所有能想起来的人。经过一周的寻找,最后得知,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母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再说孩子只要一摸很快就睡了。不再制止孩子的行为。从此,此事不再被提起。
那么这个生活中的小事件里,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理念呢?
分析:首先,这是一次母子间的一次冲突。是母亲发现了一件一直存在的事情可能有些不对。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想法——制止孩子抚摩耳朵,这使母亲陷入了一种恐惧,担心孩子的行为不健康。因为不知道这个行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开始焦虑。整件事情以母亲的焦虑开始,并且推动了母亲寻找答案。
其次,母亲的行为和态度的突然改变,引起了孩子的分离体验,相应的焦虑情绪发生,同时为了阻止母亲的行为,孩子采取了非理性行为——哭闹的策略。给母亲施加压力。
第三,在哭闹的孩子面前,母亲有些内疚。并产生补偿的愿望。在母亲得知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以后,母亲开始“合理化”孩子的行为,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如释重负焦虑感开始减少。
第四,在认同了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以后,母亲转变了最初的判断,认知改变——认知疗法,不再把孩子的行为当成洪水猛兽,同时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策略,放弃制止孩子抚摩耳朵的行为和想法。转而认同孩子的行为。母亲的焦虑消失,孩子的焦虑减少。
结果:
1.母亲经历了焦虑的产生又消除的过程,也不在内疚。放弃了最初制定的目标。通过改变自己,成功的解决了问题。
2.孩子莫名其妙的遭遇了一件事,到最后也不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开始对周围的安全环境产生防御心理——不安全感。
3.母亲留给孩子一个可以被控制的印象,孩子学会通过不合理的行为——哭,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次成功的体验,也是对行为的强化。
总结:
整件事情看起来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但是可以看出来,整个事件是以母亲的焦虑开始,母亲焦虑解除结束的。事情的推动者都是母亲。尤其最后,母亲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结束的这次冲突。所以与其说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母亲的没有被意识的需求,才是行为的真正动力。作为母亲表达爱的客体——孩子,并没有心理学意义的获益。那么当若干年以后,孩子的行为出现了父母完全不能接受的程度的时候。父母还可以理直气壮的说,都是孩子不懂事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