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词 |
分类: 文学人生 |
何光顺/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句,“沙”或作“纱”。又名《小庭花》、《玩丹砂》、《减字浣溪沙》、《醉木犀》等。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14岁时即入殿参加考试,赐同进士出身。此后在朝为官50多年,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是一首春恨词,写一种日常化的淡淡的愁情,而又渗入了一种悠悠不尽的哲意之思。如上阙“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时间和空间的重复回返,以显现出生活陷入同质化的单调乏味而只能借助作诗饮酒略作排遣的落寞和忧伤。夕阳西下,何时回返?“花落”而“燕来”,或可聊慰枯燥人生。而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遂因着这种慨叹而成千古名句,并向为世人称道。清初诗论家王士禛(渔洋山人)即有从这两句入手作过“诗词的分界”的论述:
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花草蒙拾》)
王士禛说的“香奁诗”指晚唐韩偓《香奁集》,即以咏艳情、表现纤弱的感觉为主的诗,亦被认为是诗中最接近词的部分。王渔洋以为:上述二句展开的境界是非诗的“词的境界”。
在张橚看来,该对句的缠绵的情绪和柔婉的音调,同词十分吻合,但是作为七律来说,则显得纤弱,很不适合。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在其《宋词研究》中也指出:“这里的‘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依声家语’这句话,或许就是王渔洋直截了当地举出这两句作为词这种样式的境界之代表的原因。但是把这两句放在律诗中,‘软弱’的一面立即突出,并未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