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如何理解社会决定了他如何理解成功

(2011-09-13 01:05:58)
标签:

潘峰

企业家

人才

财经

分类: 广外专题

小序:这是在担任文学061班导师期间,聘请著名企业家潘峰先生为我班同学作的题为“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专题演讲,以下是我班两位同学的新闻稿,现转发于此。以免再找。

 

作者:文学061班 赖海英 麦剑 2009-6-7 下午 10:53:28


    本网讯  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如何走向社会?又怎样调节自己以适应市场的需要?62日下午,著名企业家潘峰先生受邀在二教209室举行了一场题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的讲座。这次讲座由汉语言文学061班主办,同时也邀请了其他班级同学参加,以座谈式的互动交流形式进行,并主要就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个人如何理解社会决定了他如何理解成功

大学生如何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在潘峰先生看来,一个人如何理解社会决定了他如何理解成功。大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蛋壳,一敲就碎,关键是敲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为此,潘峰先生请现场同学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汉语言文学061班叶同学表示,“大学小社会,社会大大学。”大学生是成年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完全责任人,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但是社会很复杂,告别幼稚的思想,抓住锻炼的机会,我们需要“走出小社会,走进大大学”。

 

潘峰先生指出,有三点很重要,首先,社会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其次,大学与社会并不是分离对立的。最后,大学生应当将大学看作我们走向社会的跳板,而不要将大学看作孤立隔绝的象牙塔。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上成功与否,早就在我们学生时期特别是大学阶段就被决定了。真正的成功者在他们的准备起跳阶段,早就做好了起跑的热身运动。真正的成功者在大学时期早就训练了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http://www2.gdufs.edu.cn/chinese/new2/WebEditor/UploadFile/200967225115551.jpg

企业名家潘峰先生

潘峰先生以我们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为例,我们很多同学来听课或听讲座,总是拖拖拉拉,从偶尔的迟到旷课的个别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经常性的习惯,而无警醒意识。最终在完全进入社会时,这样的不良习惯决定了他的成败。他用一句格言式的警语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作出了说明:“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命运,就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的积累造成的。大学生要克服在校时的依赖心理,不要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认为一切都可以“毕业再说”,而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对于自己身上的毛病要彻底搞清楚,对于自己的长处要彻底发挥出来。

 

在谈到为就业作准备时,潘峰先生认为求职者首先要认清几点:将要应聘的企业是做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具备什么?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因此,大学生在心中要时刻关注社会,要有对于社会的理性态度,要学会融入其中,要学会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

 

正确定位自我  在体验中学会客观分析

潘峰先生认为出生在中国是幸运的,出生在这个时代同样是幸运的。外界对中国的评价很多时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一套话语来衡量中国。对此,中国人应该树立自己的话语自信心。

 

在择业时,究竟应当选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问题上,潘先生结合自己在外企的工作经历认为外国公司再好,我们也很难融入那种文化与体制中,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才有更多机会。但同时,他鼓励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机会就应该去一些好的外企体验,体验人家的文化和公司运作模式等。而这对于我们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这不等于我们要被外国同化。更不能盲目崇拜外国,神化外国人,而是要在学到东西后应用到自己的体制中。

 

当今社会,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外企都到中国来寻求发展。中国人应该抓住机会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利用自己出身中文系的优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既促进文化的融合,也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们历来的中文系教育注重精英型,而忽略应用型。因此,我们中文系学子真正到了市场,到了企业,却很多人不会写,不会说,不懂得实际的文化现状。这让他们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中文系的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独特性,如何使自己与众不同,如何让自己尝到的知识变成一种技能。

 

社会需要两种人:有资源的人和有能力的人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目标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大学生对于毕业就业的去向要树立高远的目标,有一个高的起点。潘峰先生说,他在华师任教和在客串北大讲课时发现两校学生的一个差别:境界,也就是目标的高度,或所站位置的高度。华师(师范专业)的很多学生比较高的目标是能进入华师附中、广雅等中学教书。而北大的学生则很少提及就业,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就业不是问题。他说,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而无法达到北大学生“达则兼济天下”那种觉悟和境界。

大学生如果选择进入企业,就要选择门槛高的企业,难度大的企业,不要想着只要有碗饭吃就行了。难度越大,门槛越高,说明这个公司越好,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培养和训练的机制越成熟。比如IBM、微软等大型公司,你进去本身就是很高的起点,你在里面感觉就和其他公司不一样,你的成长速度和在普通公司里也完全不同。但是,要进入这些企业,你首先要非常清楚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企业考虑的是“你能为我公司带来什么”。潘峰先生以自己当年作湖北省副省长秘书的一段经历进行了说明我们要时刻训练自己,让自己随时准备好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的起跳能力。

 

潘峰先生还谈到,中文系女生较多,在求职就业时男女之别是无法避免而必须直面的。潘峰先生建议,女生在工作场合不要强调自己的性别差异,不要觉得自己有撒娇的资本,不要存在依赖的思想,而要变得干练、果断,需要更多的职业性,同时要发挥好作为女性的优势,对自己准确定位。潘峰先生表示,在求职就业时最主要的就是要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具备什么。”社会需要的是两种人:有资源的人和有能力的人。能力的不足是可以通过训练弥补的。

 http://www2.gdufs.edu.cn/chinese/new2/WebEditor/UploadFile/200967225243846.jpg

 

学生积极提问

在提问环节中,在回答民营企业问题时,潘峰先生认为大学生选择企业时眼光要长远,他不赞同大学生去诸如食品厂、一般的加工厂长期发展,因为那里的发展空间不大,不能开阔眼界。

 

最后,何光顺老师就这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何老师指出,我们来听这次讲座的同学是幸运的。潘峰先生是目前中国同年龄阶段中做得非常成功的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之一,他仅35岁,但他已在医疗保健这些未来产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他潘峰先生无疑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位典型的成功者,他没有依靠任何背景,而取得今天的成就,他走过的道路虽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但却无疑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作为真正的成功者和智者,必当清楚人性的诸多弱点,必当清楚他所需要的人才。

 

附:

潘峰,1974生,文学博士,民营企业家,百闻、百脉、康亦健公司董事长,亚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在湖北省人民政府、IBM公司任职,曾作为人民日报驻华南地区记者,2000-2005年执教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年以后自主创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