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做了很多事情,既来不及记录,也尚未写较多视角化的杂谈和随笔,因学院报销会议经费需要,要求对参加学术会议内容作简要报道,现谨将该简报粘贴博客中,以充数耳。新闻简报地址和内容如下:
http://www2.gdufs.edu.cn/chinese/new2/about1_display.asp?keyno=2432
2011年8月3日至7日,我院教师何光顺副教授、李安副教授应邀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和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七届“经典翻译与经文辩读”暑期国际学术研讨会。何光顺老师提交会议论文为《在相遇中走向无限——试论<约伯记>的“他人”和“上帝”》,李安老师提交会议论文为《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在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环节,两位老师和国内外同行专家都展开了热烈探讨。
何光顺老师主题发言文章《在相遇中走向无限——试论<约伯记>的“他人”和“上帝”》主要围绕《圣经》经文《约伯记》展开个案探讨。文章指出,《约伯记》作为希伯来智慧文学的伟大篇章,其最要害处就在于探讨了一个尚未引起学界充分重视的隐蔽性主题,即:有限的孤独的“自我”如何在和“他人”的现实性遭遇中走向无限者和绝对者,如何从世俗走向神圣,如何从人间走向上帝?《约伯记》向我们启示的真理就在于,上帝作为绝对的“他者”闪耀在“我”和“他人”的相遇中,我们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来追问和思考上帝,我们关于“无限”的话题才会获得其现世的意义。全文从“绝对者的篱笆”、“有限者的解放”、“相遇者的因缘”三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在面对“他性”、“他者”、“他人”、“他在”的陌生性、差异性、绝对性中的超越和升华。
李安老师主题发言文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主要分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文章指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关系密切,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古典知识文化与中世纪宗教传统形成了继承和回归的关系;从学理本身来看,人文主义研究与基督教学说之间有着包容和互动。在人文主义运动兴起之地的意大利,罗马教会走向世俗化,而平信徒却更为虔诚化;人文主义运动越过阿尔卑斯山向北传播后,北方古典文化复兴运动促成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最终形成;而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和某种裂变。
附注:自2008年以来,已先后三次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主办的基督教系列文化研讨会,颇有感动于人大杨慧林教授、耿幼壮教授的严谨、认真、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年轻后进的培养和帮助,并从而凝聚了一批共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同行专家和学者。这种凝聚不仅仅是学术的争鸣,理想的追寻,而且更是行动的介入,是先儒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西哲勒维纳斯所谓从重视存在论和认知论的形上哲学传统走向重视关系和实践的当代思想之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