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很恶劣的学风(上)
(2011-09-06 08:21:10)
标签:
学风智者思想真理文化 |
分类: 文学人生 |
在我看来,学界的风气已经很恶劣,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赏,都是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没有几个是真正的思想者,更缺少行走在路上的思者,故而前段时间在看到一所大学中备受推崇的教授的演讲以后,我突然觉着悲哀,遂著文批评了“中国大学:没有思想者的悲哀”。
然而,我感叹的不仅是逝去的一代的沉坠,而更哀伤的是年轻一代的学生因着自己的缺乏思想,也同样在延续着他们老师辈那种以学问自高,以知识为傲的恶劣风气。还有几个人在面向社会、问题和人生?这里就是两位传说中的智者关于学生问题的对话:
S: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了很多书,对很多问题颇有思考,但也问题多多,就是一切都看不起,一切都不入她法眼,你怎么看待?
K:你说的学生我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学生,前途不大,那个以知识为傲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知识如果仅仅为了虚荣,那是很肤浅的。
S:我也确实觉着她身上存在你说的问题,但我又认为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她遇到了适当的契机,遇到了某种人生的机缘,她可能扭转这种“知识孤高症”,而真正的走向问题和人生,这也是我愿意和他交流的原因,我觉着需要有先行者给予适当的批评、激发和启迪,在她迷途时给予适当的指引。
K:你说的这种人生转折很难,一个人往往困锁于他自己的人生僵局中,而不自知有问题,如果他没有觉察问题,你要去帮助他解决问题,那么只能引起徒然的争吵、对立和不快,这无疑同样会演化成“巧者劳而智者忧”,他已经在以巧智而矜高,你再以另一种巧和智去改变他,岂不陷入到和他一样的僵局吗?
S:你说的非常有道理,当一个人还没有发现自己有问题时,他人要去引导他发现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不禁想起了苏格拉底,一定是那些怀着真问题期望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向他追问“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等的困惑时,他才能帮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这就是源于这些学生自己已经发现了问题。
K:你举的这个事例非常恰当,你看作为智者的苏格拉底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做助产婆,只有那些已经发现问题的学生,只有在这些发现问题的学生徘徊困苦,而真愿意就教于你的时候,你能帮助他把心中所孕育的“真理”的胚胎尽量健康的生下来,以不至于难产。
S:苏格拉底真不愧是“真理”的伟大助产师啊。然而,尽管他这样的伟大,他对于那些没有发现问题的固执的诗人、法官、群氓、政治家们来说,他也是无能为力的。当他试图引导这些“固执者”去追寻真理的时候,只能徒然引起他们的恼怒和仇恨,他最终被这些恼羞成怒的“固执者”送向了死亡。这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他为人们的新生而喜乐,人们却为他的死亡而欢呼!
K:从苏格拉底来看,你大约也明白了我的观点,不要去碰顽梗的石头,我们伤不起。只有那些新生的幼苗,值得我们浇灌。就这个学生的问题,我也曾经问过一位作心理医生的朋友,向他说起这个学生的问题,询问他们心理医生对于这样的有心理问题的病人如何治疗?这位心理医生说,他们不会接受这样的病人,而这样的病人也不会来找他们,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察着他的心理有问题时,心理医生才可能进行引导性的疗治。当这些人还没有觉察自己的问题时,心理医生不可能去和这个所谓的问题病人辩论,从而陷入一个说“有问题”,一个说“没问题”的无意义的僵局。
S:这个心理医生无疑是一个现代的智者,我想真正的智者或许就是从认识人们的心理盲区和问题开始的。苏格拉底不同样是从人们的心理盲区开始来启发人们的智慧吗?他虽然被人们送向了死亡,然而,却仍旧是幸运的,毕竟,那似乎还是属于一个殉道者的时代,仍旧有很多人渴望真理,人们还没有被太多的知识填满,以致于变得桀傲不逊。因此,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思想启蒙还是容易的,然而,当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他的专业知识而狂妄自负时,又哪里还有思想和真理的地盘呢!
K:这就切中了问题要害,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泛滥中,在精英主义和专业主义笼罩中,作为智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塑造那种在思想的贫乏时代的思想之王的地位。这个时代不是没有思想,而是太多那种每个人都被灌输的误被认为思想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他们没有觉察自己的问题时,也同样自得其乐或沾沾自喜。我和你都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事情,这事情虽然也是朝向社会和人生的,但却不必去做无益之事。
S:非常赞同。你所说的,亦正契合了我即将着手思考的一个我们如何面对“他者”的问题,而这就将是我后面希望和你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