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学术专集 |
小序:近因参加学生论文答辩和我院同学论文大赛的评审,颇有些不成熟的意见,欲独成宏文而学力有限,欲自藏拙而又恐或于同学有用,故散漫谈之。随想随写,或自以为论文之要旨小备,而终于其深奥幽邃处未敢言。小文既未有具体详细的论文实例配合讲解之,且总论也未与后文的分点完全吻合无痕,写出来总是抽象,而未有课堂上的讲解亲切。但随意读之吧。或许有用,则细玩味之;或许无用,则姑妄听之哦。
如何撰写论文,实为初学者牵缠之苦恼。吾虽不敏,然试为言之。大略言之,好论文不外如下诸端:一曰善提问题。善提问乃为学之端,论文者必以问题始,自不待言,然此问题是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则决定其是否为善也。二曰善决疑难。思路明晰,逻辑缜密,抽丝剥茧,水落石出,此亦论文之所谓“论”矣。三曰善举佐证。每发弘论,当有凭据,而非信口开河。如以文学论文言之,或有词源学的依据,或有文献学的凭借,或有思想史的支撑,或有实物的明证。四曰善新创。新创者有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亦或以理论与方法践行于某个领域以进行新的研究,并开启新的领域。下面,我们略谈几点。
首先,谈选题。为何确定该选题?当再三斟酌而审定之。何种设想?何种构思?因于何种兴趣?诱因为何?我们不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不是简单地应付任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追问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言,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的理论?个理论对以后研究将形成什么样的影响?从现实的价值言,该选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社会人生有何帮助与启示,其现实作用与意义何在?
其次,谈“理论自觉”。就理论自觉言,是说我们研究该选题是否有一个理论的视角与深度,我们在研究中是否汲取了该方面的理论资源?我们中文系同学惧怕理论,理论基础薄弱。虽然我们强调要避免理论的生搬硬套,但没有理论的素养和训练,我们将对很多问题便只能停留于肤浅的感性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有生搬硬套理论的毛病,但这并不可怕。因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开端,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理论自觉,如有同学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观照魏晋名士风度,或以福柯的权力理论观照魏晋文人的生存之道,或以德格尔的天地神人游戏说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解读屈原的辞赋,或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上古龙图腾,或以大众文化理论探讨当前的大众传媒文化。虽还不太成熟,但这些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第三,谈“方法自觉”。就研究方法言,是指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去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有人崇尚实证研究方法,实地考证、问卷调查,有人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辨结合,比如文化学派,既注重对非洲、美洲的原始文化生态进行调查,又注重理论的归纳与抽象,以求提出一种文化理论;王国维提倡二重证据法,即地下实物与传世文献结合互证的研究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大多运用的是文史结合、诗史结合的方法,而近代以来,史论结合或文史哲结合贯通的方法也逐渐得到重视。还有西方的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叙事学方法等。各种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而其所采则依据自己的实际和擅长了。
最后,谈大学生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我们大学生论文写作常易出现的问题来看,有以下诸方面:或题目过大,或论述太散,牵枝带叶,流于教材式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的简单机械二元划分,而难以集中深入,或平行式论述,而未有追根寻源,以作深层原因的分析,或泛泛论述,停留于一般性观点的整理式罗列,或像散文随感读书心得,或写得像作者生平传记,或观点论述颇为一般,未见新意,或在结合原始资料上不够充分,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注意。
综而言之,中国大学生的学术训练还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初始阶段,问题意识不强,理论贫弱,缺乏系统的方法训练与严谨的学风,习惯了诗情画意或随笔式的写作,这一切都有待矫正。而最要之处还在于,我们熟习于教材式的刻板老套思路,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创新方面始终裹足不前。黑格尔所云“避俗避熟”,“熟知非真知”永远是学术创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