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梦溪教授谈《国学旨归》

(2015-10-09 17:49:12)
标签:

杂谈

http://ww3/large/4bad16c1jw1ewv12uxw68j20e80aoabj.jpg                刘梦溪教授谈《国学旨归》
  上午周易玄先生、王一副院长一同去看望导师刘梦溪教授。梦溪教授对书院未来的发展提了一些意见。
  话题转移到了文化领域,梦溪教授主张今人还是多读一点经,同时建议在中小学设立国学课,主要以“六经”的内容为主,从《论语》、《孟子》入手,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期以百年、几百年之后,使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六经”,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中华文化养国人之志,首先就是“敬”。教授说“敬”是具有恒在意义的价值理念,指的是人自性的庄严。《论语》里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是什么?马一浮先生认为,“敬”就是一个人的“志”。所以我提出,“敬”已经进入到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学传统文化,唯以一个敬字才能进入。
  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是这种“敬”的精神;陈寅恪毕生主张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这种精神;《红楼梦》中鸳鸯宁死不做贾赦的妾,同样是这种精神。学者有了这种精神,可以不盲从,不屈从,不妥协,不曲学,不阿世。为了守持这种精神,必要时可以“一死从容殉大伦”。儒家话语下的信仰力量在此,在个体生命的自性的庄严。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自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但彻底废弃文言,不是明智之举。文言写作的废弃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损失。文言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持文本书写的庄严。文言表达婉曲典雅,可以不失身份地曲尽其情。国家的重要文诰,包括外交文献,适当使用一点文言的话,会显得典雅庄重,增加文体的庄严。
  谈到中西文化的同与异,梦溪教授认为:
《易经》里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思是说,人类的不同在于方法和途径,也就是“化迹”的不同,最终的结点总是要走在一起。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同。与其标立彼此之“异”,不如首先认同求同。《易经》“序”卦论证更为直捷:“与人同者,物必归焉。”亦即要达至众望所归,得到他人的认同,自己必须首先“与人同”。“君子和而不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过多地强调人类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
  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哲学“四句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依张氏之义,宇宙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对待、流行、校正、和解而已。对待与流行的结果,不是吃掉、消灭,而是通过校正,达至和解、共生。关键是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鲁迅一首诗里说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最能得张载义理的真传。
  世界各文明体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不必然发展为冲突。人类的未来,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相反。人类如果因文化的差异与“不同”而呈现对立,彼此当事方应该通过对话,达成“和而解”,而不是走向“仇而亡”。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也是人类本性和人类理性所应该指向的目标。
http://ww2/large/4bad16c1jw1ewv12f4pxaj20hu0a0q4y.jpg
  另外,梦溪教授对于《国学旨归》一书,建议可以专门将《千古易人》作为一个课题来做,也很有价值。
  易玄先生的《国学旨归》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老子汇通》、《干支哲学》以及《千古易人》。先生在第一辑总序中曾提到,《千古易人》中的人物大多遴选于《二十四史》,原本想对其中的人物进行逐一评点,又觉不妥,于是只附上了原文及注释。先生说历来收录易学名家的辞典,多为易理派名家,忽略了许多受到象数影响从而成长起来的人物。易玄先生认为大易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在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有人受到易学的影响从而做出瞩目的成绩,或影响当时,或影响万世。如果仅以学者——又尤其仅以义理派的学者为主进行收录,则太过狭隘与片面。后世有很多帝王将相本身就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但是你很难框定他属于义理派抑或象数派,譬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人。
  梦溪教授赞同易玄先生的做法。梦溪教授认为易玄先生最终在《千古易人》书中没有对易人们进行评点,只是罗列了相关文献,这个做法很可取,只罗列文献,让读者自行去思考,远比有评点更好。如果要评点,就专门用一本书对所有人物进行总体性的评价,这样更能传达作者的思想。梦溪教授甚至认为,《千古易人》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做,完全破掉原有的局限,以往收录的易学人物,几乎都有各自的易学专著,但是有许多人本身是述而不作的,尤其《易经》,更以心法取胜,历史上没有著述的,也可以收录进来。不仅是正史,在前人笔记里有提到跟《易经》有关、受到了《易经》影响的人物,都可以列入,这样的话,《千古易人》的内容便极为丰富,也很有意义,也能充分说明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梦溪教授说旨归的名字也很好,马一浮先生认为“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中华文化,又必归于《易经》,所以以易统领国学,以易道思想作为国学之要旨本原,是旗帜鲜明的表达。
  他指出马一浮先生1938年在浙江大学开国学讲座时重新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提出国学指“六
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定义“六经”为国学,可以和文史哲各人文学科区分开来。同时国学也就可以入于国民教育。如果定义国学为全部历史文化,便不知从何说起。即使定义为固有学术,也不是很多人都需要涉足的领域。惟有定义国学为“六经”,就可以成为与每一个中国人都相关的学问,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内容。
  易玄先生说撰写《国学旨归》第一辑时不到20岁,太年轻,有许多不足,第一是游学期间辗转奔走,断续相继,成书仓促,缺少一贯之气;其次学养浅薄,不成系统,缺漏太大。所以到一定时候准备再进行全面修订。
  梦溪教授期待见到《国学旨归》第二辑及后续作品的问世。
  畅谈了一个上午,临别时梦溪教授送了两本他的近著给王副院长与先生,分别是《马一浮与国学》及《现代学人的信仰》。(四观书院讯20151009)
http://ww1/large/4bad16c1jw1ewv12nwhn7j20hu0a0jte.jpg
  注:
  刘梦溪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华夏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