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周易国学科学周易玄东方西方中医文化谈天说地休闲武术军事 |
分类: 谈易录 |
第九部分
引言:
易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把它简单地概括起来,主要有盖天派、占筮派、象数派、训诂派、义理派、图书派、汇通派等七大学派。不禁有人要问,编写讲义的人,究竟站在哪一学派的立场来写各家学说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们属于易学的杂家,不偏于那一学派。我们崇尚盖天派天象学说,是因为古人从这些天象中才发现易学规律的,而且也要根据盖天派提供的象数,才能具体了解和掌握易学的运用方法,所以,盖天派才是易学象数的正宗。但是,有些内容还要寻于象数派的资料中才能找到,如果象数派陷于浑天派的天象观点,从根本上发生了错误时,我们就只能按盖天派的象数来纠正它。研究易学,主要还是要弄清它的道理,绝对不能盲从,迷信鬼神,迷信权威,迷信书籍,迷信某一学派的说法,都是违背大义的,所以我们要按义理派的方法去探讨易学。要阐明易学的义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图象,不管古人或今人所制的易学图象,只要合乎易理,又能帮助学者了解易学,启迪思维,开拓门径的,都可选用。但不能把那些毫无实用价值,故弄玄虚的图象混在易学研究里,糊弄后学,惊奇好怪。要弄明白易学的义理,还必须要借助训诂的方法,既不能以今义解古典,又不能望文生义,必须要从易学古典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的那一家派,上下文的语义等去从源溯流,找出正确的解释来。我们是从事中医工作的,所以一开始就立足于医学和易学的汇通。所以,对汇通派将易学切于实用,这一点也是特别赞赏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占筮派所遗留下的资料中,除了作反面教材外,也还有可以取用和参考的东西,学者可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取,但我们以鲜明的立场表示,易学绝不源于卜筮,这有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切勿走入玄虚的死胡同,把一门高深的学术引上绝路。
第一章:盖天学派
盖天派是古天文学的一个派别,是易学的起源。天文有三派,即盖天派、浑天派和宣夜派。易学这套规律,是盖天家运用他们的方法,在观测天文中发现的,浑天派和现代天文,由于观测的方法完全与盖天派不同,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易学研究无关,我们就不去讨论它了。
盖天派是动用的一种最原始的观测天文的方法,即直观的方法,所用仪器也极简单,盖天派观测天文的观点,是人站在天内,即站在地平上观测天象,所以它只能看地平以上的半面,对地平以下的半面,则正立而待之,等下半面转到地平以上再观察,这就是昼参日影,夜考极星。在方位上,则白天面南而立,以观察太阳的影子,在地下打符号,见日影每日移行1度,移行360度而形成一个圆周,一年365又4分之1度有余,这称为天圆学说。晚上则观测人在原地转了180度,面北而命其位,因为要从太阳反面的月亮去观测,月亮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古人已知月光是太阳的反光,所以要从天上打符号去观测,于是以北极为天顶,遂将天顶周围的星群划为28等分,形成28宿,每方7宿,四方恰28宿,这称为地放学说。按阴阳法,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圆为阳,方为阴。所以将太阳归为天部,月亮归为地部,天部用圆,地部用方,这就产生了盖天家观测天文的天圆地方学说。
盖天派观测天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气象变化,所以要掌握气象变化,则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质言之,古人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因此,便产生了古气象学,从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以推测气候的寒热温凉,以及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古天文学,还运用了土圭和标杆测影的方法,还运用了南中线和璇玑于衡等仪器观测天体,并以漏刻计时。在纪理方面,产生了历法,关于历法的历数,最初是用卦的符号来纪理的,以60卦360策合周天360度,也即日影每天移行1度,360度而形成圆周,另有4卦合24气。乾坤两卦12爻记12辰,每爻1个时辰;以十二辟卦记12月,每月合1卦等。又五日1候,一年72候,易卦以日主1爻,每月5卦30爻,以当6候,12月60卦,以当72候。后来采取了十天干纪天,十二地支纪地,就成为主要的历数了。但盖天派和浑天派运用历数运算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这是基于它的天文观点不同所决定的。因盖天派是人站在地平上面半面半面的观测,所以它用天干纪天,地支纪地,分开来纪理。浑天派是人站在天外观测天象,把天体看成一个整体,与现代天文的观测方法基本一致,提出“天包地外,地居天中”之说。纪理方法是天干地支并用,以六十甲子轮转计数,这与发现易学的盖天派古天文的纪理是迥然不同的。
盖天派——夹爱天派是一个最古的天文派别,这也就是发现易学规律的天文学派。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是建立在盖天派天文观测基础上的。
第二章 象数学派
古人在观察自然时,对有形象可以观察的,则描绘其内容,象征其物体,如六十四卦皆以物象表示之,进而“观象系辞”以说明其理,给人以完整的概念,这都属于“象”的范围。并可通过“象”所表示的线索去推考它的数理,这在易学上称为象以定数。如事物的本质、动能、潜力、规律,皆无象可观,则必须以数理推算之,这就称之为数。也可以进一步通过数理去探求事物的征兆和形态,易学上称为数以证象。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中,将易象概括为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只象、互体之象七类。蔡福裔先生认为,易数大者有卦数、爻数、策数、大衍数、勾股数、纳音数、纳甲数、五行数、干支数、万物数、天地数、九宫数、太乙数、六壬积算、筹数、筮数、开方、星占、九章、太玄、元包、九九、皇极数等等。但象数派则在汉代才形成,所讲象数,大多盖天、浑天混淆,愈纷繁而愈无证验。当然,象数派的人物,大多学理高深,各有专长,但在秦火之后,古天象学的书被烧掉,用浑天甲子代替盖天甲子,古愈推则愈离主题远,遂成烦琐之学。
第三章 义理学派
在古代的时候,易学纯为谈天道以应用于人事之学,从渔猎时代至农耕社会,所有帝王皆宝之,以其为治国的工具。上古文字未兴,则口耳相传,各承家技,所以要精通经典,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从孔子开始,则着重从义理进行阐述,指人明路,使研究者能从学理以推衍,将其方术运用于实际。因为孔子研究易学有了亲身体会,当时通易的人很少,孔子的弟子商瞿精于易学,他以老师的身份学易于弟子,孔子学易商瞿时已经五十岁了,用功至韦编三绝,可见学易之难。于是始作彖、象等辞,以及写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解易,使后人一读是书,则可明确易理,可以说孔子就是义理派的创始者。《论语》记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孔子起就强调天人合一,以阴阳刚柔言天道,吉凶悔吝言人事。
由于秦火之后,使发现易学的盖天派之书已随之沦亡,继盖天派而起的汉代新的浑天派天文兴起,这就给易学造成了混乱。治学严谨的汉学家,拘泥于甲子、乐律等数与卦爻的关系,并以浑天六十甲子轮转说易,牵强附会,穿凿烦琐,把易学研究带进了死胡同。三国曹魏时代的王弼,有鉴于此,为了纠偏救弊,使已经频于山穷水尽的易学,得以重新走向柳暗花明的道路,不拘泥于象数,而注重于阐明义理。现把王弼从义理方面来研究易学的主要论点条列于后,第一、从彖辞阐明一卦的总之;第二、从爻辞以观变化;第三,从卦爻结合以推断事理;第四,综合言象的关系以突出义理。现将历代义理派著明的学者,列举如下:
周代孔子《周易大传》
魏晋王弼《周易略例》及《周易注》
晋代韩康伯《周易·系辞注》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
宋代程颐《易传》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宋代杨万里《城斋医话》
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
清代陈梦雷《周易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