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易未央》 节选(六十一)

(2007-08-25 19:27:39)
标签:

人文/历史

周易

国学

科学

周易玄

东方

西方

中医

文化

谈天说地

休闲

分类: 谈易录
 

28、《周易》中的婚姻观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证明,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婚姻的进程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即杂交乱婚、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这种科学的划分法在《周易》中已见端倪,《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 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这段话在描述社会进化的阶段上,层次划然不紊,其所论述的一些发展环节,也基本上符合客观历史实际。

过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然后在《周易·归妹卦》中却认为:“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其意思说,婚嫁,是天地间最正常的事,天地不交合,就不会发生万物,男女不婚嫁,就不能传宗接代。《周易·系辞》还认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男女两性的结合交媾是万物滋生和人类繁衍的根源。这就肯定了只有宇宙间天地、阴阳、男女两种对立势力的交合作用,才有可能从事新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否则,纯阴、纯阳、纯男、纯女都不足以生产新的生命。这些观点较之西方学者的上帝造人说要科学得多,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在婚姻观上是坚持唯物进化的观点的。

《周易》还主张男性要有阳刚之美,女性要有柔顺之德,《周易》中的阴阳符号是男女生殖器的形象抽取和意会象征的综合符号,具有象形和表意的两种功能。“- -”表示低洼和空洞,象征着女性生殖器,“—”表示刚直和挺拔,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周易》强调女性之道在于柔顺,并在价值判断上与“善”和“不善”结合起来,妇道贵柔顺,一切合乎封建准则,便是“善”,否则,便是“不善”,就要天下大乱。女子柔顺于内,男子刚强在外,这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难变的定势。

《周易》强调阳刚阴柔,认为“刚柔相摩,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刚柔相摩”、“屈伸相感”是对男女做爱过程的描述,尽管其中包含着对男女双方自然价值的肯定,但从《周易》“男尊女卑”的宗旨来看,这实际是说女性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对男性的依附。

《周易》中“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在当时也有一些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一夫一妻制被它固定下来了,除了法定的妻和正名定分的妾之外,一个男子倘使和别的女性发生关系时,就会被社会上看作不道德,在法律上也很受处分了。(顺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第15辑。)

《周易》一书虽然在原则上是主张“男尊女卑”,但在具体婚姻问题上仍然是采取现实主义态度的,有些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婚姻观。

首先,《周易》主张夫妻关系宜长久,不要轻易离异。在《恒卦》中畸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而《序卦》则解释说:“夫妇之道, 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其意是说夫妇之间的关系,不可以不长久,横就是长久的意思。

其次,主张婚姻年龄要合适,《大过卦》中说:“枯杨生娣,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这是把男女婚姻年龄相差太大比着枯杨复生,是一种不正常的怪现象。

最后,主张男女分工有别,《周易·家人卦》说:“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即言一家之人,既为一家之人构成一个家庭,就必须有家道,所以家人是论家庭道德之卦,它特别强调主妇在家庭中的主要性,家道以女子保持正位为贵,这就是“贞”,而男子在外也要守本分而尽其力。女内男外各得其正,这就说明家道正,家道正即所谓家齐,家齐然后才能国治,国治则天下太平。宋人范仲淹说:“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后孝悌大兴焉,何不定之有。”由此可见,正家道乃是正天下之本,所以说是“天地之大义也”。这种婚姻家庭观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9、《屯卦》中的婚姻之迷

上古社会,人类嫁娶的形式是如何的呢?这一直是个谜,过去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没有其他婚姻形式。他们不愿深追真相,怕有失老祖宗的体面。事实上,我国古代除聘娶婚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婚姻形式,这在《周易·屯卦》中首先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屯卦》中说:“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意思是说,马蹄声踏踏响,女子哭得泪汪汪,强盗来抢她做新娘。理解了这段文字,这个谜就解开了,强盗去抢新娘自然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定是在黄昏以后,所以婚姻在中国古籍中都本作“昏婚”或“昏因”。汉代的《白虎通义·嫁娶篇》中还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至今这个意思还保留着,例如,当某人还没有对象,另一人如冒然问他结婚没有,这个人会用“结婚、结黄昏”这句风趣的话来回答,可见,婚姻和黄昏从古至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古人要在昏夜里娶妇呢?《屯卦》中已用“匪寇婚媾”作了回答,原来我国最初的婚姻方式就是掠夺婚。所谓掠夺婚,是指男子未得女子及其亲属的同意,用掠夺的方法强娶女子为妻,而掠夺妇女只有在昏暗的黑夜才能得手,后世结婚沿用这种习惯,都在夜间迎娶,由此逐渐形成了婚姻的概念,把结婚之礼叫作婚礼。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个说法也透露了掠夺婚的蛛丝马迹。女家三夜不熄灯,是因为家中女子被人夺走,男家三天没有乐声,是怕女家来犯而保守秘密。《礼记·郊特性》上所说“婚礼不贺”,其用意大概也是怕把结婚的消息泄露出去。梁启超曾对《周易》中的“匪寇婚媾”解释说:“寇与婚媾截然二事,何至相混?得无古代婚媾所取之手段与寇无大异哉!”(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第二章)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寇与婚并提,应该是掠夺婚的表示,从这些典籍的暗示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古社会确曾有掠夺婚这种婚姻形式。

古籍上记载,我国古代社会曾有过“师婚”,就是利用战争手段掠夺妻妾,这是地地道道的掠夺婚。周幽王讨伐有褒氏娶了褒姒,晋献公伐骊戎娶了骊姬;曹操破邺夺袁熙妻配给自己儿子;后唐的明宗为骑将时争掠平山得王氏女,后来作为皇后;元太祖征服亦难察汗,获其妻收归已有;明宪宗征蛮时,俘来纪氏生了孝宗;清高宗定回疆掠来香妃,收入后宫宠幸一时。这样的事例很多,由汉代至唐代,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用战争手段企图得中原皇室妇女为配的事例也很多。

历史上仗势夺人妻妾的也不少见,春秋时期的卫宣王、楚平王都将自己儿子娶的妻子据为己有;三国时吴的孙皓夺冯纯妻入宫拜为左夫人;唐玄宗为寿王妃杨氏入宫,又给寿王另娶了韦昭训的女儿。《新元史》载:太祖灭四部塔塔儿先得也速干皇后,后听说她姐姐更美,刚嫁给别人,也搜掠来,并将其丈夫杀掉。

在民间,也有因纳不起聘礼而劫婚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迎亲的,他便劫其新娘为妻。《北史·高昂传》记载:高乾求崔氏女为妻,女家嫌他无权无势不从,其弟高昂协助他将崔女夺出。到了村外,怕被夺回,高昂对他哥哥说,为啥不快行婚姻呢?高乾明白了意思,在野外与崔女发生了性行为,然后领回家去。

应该指出,统治阶级的掠夺婚与民间的掠夺婚,在性质上不同,前者是以强凌弱,后者是逼上梁山。统治阶级可以公然掠夺别人妻子以供享乐,然而他们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却严禁民间掠夺为婚,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0、《周易》与气功

气功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健身养性的方法,它里面隐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与理论。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就上古时期就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健身活动。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而企图“象万物万事而画卦”的《周易》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古代养生与气功思想。《周易·说卦》曾指出:“昔者圣者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就清楚地表明《周易》对于人体生理及性与命是十分重视的。由此而发,《周易》中涉及气功之术就不难理解了。

为何以探讨宇宙生成的《周易》同人体养生也相通相连呢?这一点,恰如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指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这充分说明涵盖面积极广大的《易》理的确反映了一些人体的生理活动的规律。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前一句是说,阴阳二气互相平衡,彼此调和,就可以称之为道。具体来说,就是天地之间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交通而万物生,这就是易道。同此道理,人们倘能仿效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动,调和人体中的阴阳二气,必然有助于养生,故曰“继之者善也”。而人的本性说到底,是与气不可分离的。那么人体中的阴阳二气若能保持平衡,就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了,所以说“成之者性也”。

《周易·系辞上》还指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涌天下之故。”这里“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习静养气的要领。由静而动,随后就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正如《老子》所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周易》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与古代气功可以贯通,所以擅长习静养生的宋明理学家对此尤为欣赏,津津乐道,由此生发出种种理论。《周易·系辞上》接着说:“圣人以此(易)洗心,退藏于密。”清人胡方在《周易本义注》中说:“洗心者,去其私意私欲之蔽累,以还其太虚也。”所谓“洗心”,其实就是排除杂念,一臣不染。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所谓“退藏于密”,就是深居密住,不接人事,屏除外缘。道教《神仙食气金柜妙录》说:“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唐代李鼎柞借此想说明《周易》中大有排除杂念,习静观照,虚明生慧的含义。

《周易·系辞上》并进一步指出:“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神,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所谓“斋戒”,显然是深居静心,不接人事,《天隐子》论及气功时曾说:“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但是何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呢?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解释说:“呼则气出,阳之辟也;吸则气入,阴之阖也。盖人身之阴阳,与天地阴阳之相似,若能御呼吸于上下,使之周流不息,则阖辟往来之妙,尽在吾身中矣。”俞琰的解释是颇有见地的,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在《横渠易说》中,也把人的呼吸比喻为乾坤阖辟之象,他说:“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我国古代气功思想不仅在《周易·系辞》中有突出的反映,而且《周易》六十四卦也不乏这方面的论述。

《周易·颐卦》是震下艮上,卦辞说:“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周易》这一卦大意是讲养生,但赖以养生的东西,无论是食物还是空气,总是从口中进入的,并且养生要立足于自我,宋人李中正《秦轩易传》认为颐卦的“全卦之体,有龟之象。龟以气为养,不求养于人,此养正之义。”这一解说十分精辟,符合“自求口实”的本意。

《周易·颐卦》还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其意是说,人们倘如不去摸伤灵龟食元气而自养,只知一味贪嚼厚味道,那是不吉利的。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周易》已把龟与养生紧密联系起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人效龟食气的气功活动确实产生得很早,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商代金文中曾出现的“效龟息”的具体含义。

我们再看《周易·艮卦》,艮下艮上,两艮相重。卦辞为:“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这句话如何同习静养气联系起来呢?众所周知,历代气功家只主张意守“丹田”,以便取得蓄积真气的效果。但是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脐背这一部分是“命门”所在,亦即人体原动力之所在。在气功锻炼中,人的精神意念首先专注这个部位,自然有提纲絷领,培养真气之妙。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人体背部“肾间命门”的重要性,并说:“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以命门为君主。”道教的《天仙正理直论》也说:“前对脐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所谓“真金鼎”,即指丹田,“前对脐轮后对肾”,是说丹田的部位在身体当中。既然在身体当中,那么历代所谓意守丹田,不仅可意守前腹,也可意守后背,二者殊途同归,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乎此,我们就能憬然悟及佛家在气功禅定中提倡意识系念于腰背是颇有深意,并非标新立异。

通过以上佛道文献及中医理论的互相印证,我们认为《周易》中“艮其背,不获其身”,与后世气功中意守丹田如出一辙,有培养真气、积蓄能量之效。卦辞的下一句是:“行其庭,不见其人。”这大概是一种隐喻。“庭”指整个身体,精神意识在意守着人体内部的生理状况,专注一处,渐渐地物我皆忘,忘掉了自身。

值得提出的是,宋明理学家对于《周易·艮卦》及其青睐。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曾声称:“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华严经》洋洋洒洒八十卷,思辨精巧,文辞华瞻,号称“佛经之王”,与寥寥数十言的《艮卦》之辞相去甚远,不可等量齐观,为什么周敦颐竟作出了这种比拟呢?这里自有奥秘之处。宋明理学家大都擅长习静养气,在方法上称之为“主静”,而《艮卦》之辞恰恰在这一点上能够充分满足或迎合他们的内在需求,况且《艮卦》又不是佛道异端之辞,而是高踞六经之首的《周易》中的内容,岿然权威,不可动摇。所以自周敦颐以下,宋儒如二程、朱熹、袁甫,明儒如薛宣、徐问等人,皆纷纷对此授引为据,乐道不疲。由此可见《周易·艮卦》在我国古代气功理论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