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易未央》 节选(十七)

(2007-08-24 20:34:45)
标签:

周易

国学

科学

周易玄

东方

西方

中医

文化

谈天说地

休闲

分类: 谈易录
               5、《易经》对佛家的影响

佛家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印度,后传入中国,经历代高僧贤哲的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我国佛家史上的最高峰,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浓厚品味的佛家文化和佛教体系。中国佛家的崛起也使得原来的“儒、道”两教并存变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在哲学思想上指引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经过我们的论述已经知道,儒、道两家起源于《易经》,其核心内容及主体精神皆是《易经》精华的传承和发展,然而佛学又怎样能够与儒、道融会一处,以至密不可分呢?

从唐代开始,李通玄长老就把《易经》与《华严经》结合起来作《新华严经论》,这也可以说是佛学中国化的开始,后世在《新华严经论》的基础上,有不同的体会和发挥,我们可以做一些了解。

(一)、《华严经》与《周易》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论有共同规律。佛家的“生灭门”的孝义,有如“太极”。“生灭门”有二义,一曰“成事无明”,一曰“随缘真如”,这就相当于“两仪”,“成事无明”又有“顺自”、“违自”二义;“随缘真如”也有“违自”、“顺自”二义这类似“两仪”生“四象”。“成事无明”下的“顺自”又有“成妄”、“隐真”二义;“违自”又有“知名义”、“反己求善”二义;“随缘真如”下的“违自”又有“允己成染”、“企图藏己”二义;“顺自”又有“内熏”、“反妄示真”,这同于“四象”生“八卦”。

以上由一到八,接着佛家又由八反一地叠缩,以“成事无明”下的“成妄”和“随缘真如”下的“企图藏己”为“枝”;“成事无明”下的“隐真”和“随缘莫知”下的“企图藏己”为“根”;以“成事无明”下的“知名义”和“随缘真如”下的“内熏”为“开始”;以“成事无明”下的“反己求善”和“随缘真如”下的“反妄示真”为“本”,这就由“八卦”变“四象”。进而“枝”和“根”有“不觉”的概念;“始”和“本”,有“觉”的概念,这等于“四象”变“两仪”。“觉”与“不觉”,最终归于“藏识”。以上是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惠伦· 赖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惠伦·赖说:“《易经》对华严宗的影响,中国学者虽偶有提及,如唐时李通玄以《易》解《华严》而作《新华严经论》。澄观吸取其议论而宗密相,继以《周易》四德配佛身四德,但都语焉不详。尤其是对华严宗的开创者的影响,更鲜见涉及,本文则于此说加论述。首言法藏在解释《大乘起信论》关于‘真如’‘无明’的相互关系时,所建立的‘生灭门’——成事无明。随缘真如——顺自与违自——成妄、隐真、知名义、反己求善、允己成染、企图藏己、内熏、反妄示真,这样一种一——二——三——四——八的理论结构,是受了《周易·系辞》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模式影响的结果。而法藏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造了一个与上述理论结构联在一起的又一结构:成妄、隐真、知名义、反己求善、允己成染、企图藏己、内熏、反妄示真——枝、根、始、本——不觉、觉——藏识,即八——四——二——一的叠缩。”

(二)佛家观象的方法与《易经》

观象的方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近年已故的本光法师阐扬方山易,即以观象为主。方山易是佛家易学,创始人是隋末唐初李通玄长者,李长者为唐王朝家族,号枣柏大师,曾居方山研究《华严经》与《易经》,故后世称佛家之易为“方山易”。方山是恒山山脉的一个分支,在五台山附近。本文既要介绍李长者,也要介绍对方山易承先启后的本光法师,同时还要着重阐明“观象”的内容。李长者精研会世间法,应纳入华严法界,著《新华严经论》四十卷(见日本《大正藏·大藏经》),创立佛家易学——方山易。

方山易,是用佛家的道理理解易学,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的一切法相,使易学密切与佛学结合起来。李长者所以为方山易创始人,即第一代传人,邺侯李泌为第二代传人,以后方山易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宋代范仲淹也为一代传人,至清末林际徽女士为四十二代传人。林女士是兴中会成员,是何香凝女士之密友,毕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晚年传易于本光法师,是为四十三代方山易传人。本光法师俗名杨乃光,四川平武人,祖父及父辈为学官,世居绵阳,自幼熟读经史,1922年就学北大历史系,仕途坎坷,漂泊入上海,听太虚法师讲经,顿生出家之念。1928年剃度为僧,以方山易秘籍传世。

方山易认为:易为社会科学之哲学理论和政治理论,可以用乾卦表示政体性质,以坤卦表示施政巨作,因为可以将社会活动理解为乾,社会地位理解为坤,六十四卦都以乾坤义为基本,从而生出种种社会心态之变化。易对自然科学、天文学、宇宙科学有一定科学意义。易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身原则,作为人生行为的标准。

方山易认为:人类社会所有人们都有一定社会地位,重卦六爻就指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六爻皆说人事。方山易将人分为五类,在爻相中各有显现。爻有阴阳:阳爻指男性,但也有女性在数;阴爻指女性,但也有男性在数。一爻可指一个人,也可指一群人,我你他的人事关系,可在六十四卦中揭示,而三百八十四爻则写人事之动态。

方山易认为:易为周民族的最高文明,故为《周易》,成于文王、周公、孔子,所谓易历三圣。周文化起源于黄河上游湟水流域,以后发展到渭水地区,而夏商文化则发展于黄河中游,河洛地带处夏商文化与周文化结合地带,所以河图、洛书可看作易学发展过程与夏商周文化融合的产物。

方山易认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为有机之整体,同时指出。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持保留态度。认为易之太极学说,为陈抟、邵雍对《周易》之创新和发挥,对易理之推广运用,所谓“先天易学”,但其说理根据不足。对《周易》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四传,特重说卦传与杂卦传。认为系辞传晚出,非孔子所作,也非出于一人之手笔,或为秦汉时代易学家所编述,因纯驳互见,立论不就象辞、彖辞之义发挥,且有与象、彖之辞相违之处。对序卦传也不可取,因其相互关系,有精辟的解释,是分析六十四卦的基本依据。杂卦传隐含六十四卦错综关系和相互的有机联系,这是研究易卦结构的重要依据。

方山易对构成人、事、物相的基本因素阳气、阴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精辟的见解。反对以日月对举比喻阴阳二气,认为月不能与日相配对。易有“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离为火、为日、为电”之说引伸,而以坎喻月,义理上不当,疑为后人所加。

方山易以修养身心性命为宗旨,本光法师传易学正命回偈,并有易学三凶、易学三密、易学三利等教禁,于易学阴阳变化、错综之理皆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著《系辞传评议》、《说卦传评解》、《乾坤文言评述》等易传三评,阐述方山易学基本思想和原理等。

最后,还要谈谈李长者《新华严经论》,提出易象合于华严,有“艮为文殊,震为普贤,兑为观音”等,也就是说,文殊是智慧的化身,普贤是道德的化身,观音是慈祥的化身,推而言之,金刚是威严的化身,罗刹是世上恶人的化身。八百阿罗汉,三千诸天,莫不是人世万象的具体体现。虽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必须要通过色相才能达于空境,也就是易学家的“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意思。李长者还把二十四象、八卦方位图等,应用于华严之境。明代中叶以后,也有以“狂禅”的解经者,如方时化《学易述谈》,总以禅机为主。徐世淳《易就》,语似禅家机锋。释智旭《周易禅解》,更以禅解易,这更成为易学流派的一个旁支。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其经典产生于古印度的文化氛围中。在佛教初期传入的时候,与中国原有的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的观念习俗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的,并且从礼仪习俗等生活领域,慢慢升级到了政治和哲学思想等高层领域。所以对于佛教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争取信徒的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佛教就必须依附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观念,进而中和调整观念、习俗、思想等方面的冲突问题。后世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深广以至现今仍然流行的八大宗派(即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一个结合中土文化氛围,进而逐步扩大的过程,这其中又以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最具代表性。

禅宗,其创始人为达摩。达摩生于南印度,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在中国的六朝时期从印度渡海东来。他从广州一路北行直至魏国,到处以佛法教人,但却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视,因为达摩所讲的佛法中还有一些与中土文化不相适宜的方面。后来,他进入嵩山少林寺,静心观壁,修习禅定。

在这五六年间,达摩潜心研习佛法,并深入分析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特征,从而创制出了适宜中土文化的中国禅法,即中国禅宗,从此达摩以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并将《楞伽经》授以慧可,即禅宗二祖,使得禅宗一脉在中国生根发芽,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慧能,禅宗逐步壮大,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

                 影响

当然,其他的宗派也经历了一个如此转化再造的阶段,才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和发展。同时,我们已经为大家解析了儒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易经》的内容体系,所以佛家同儒家、道家的结合,本质上说就是与《易经》文化的交融和调和。也因此,中国佛家宗派的核心内容与哲学思想也大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了对应的根源。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析这个谜题。

《易经》的基础核心是“太极”,认为“太极乃一”;佛家的最高境界是“佛”,注重“万法归一”。这都是对宇宙、自然、人生、事物等本源真相的相通认识。

《易经》对宇宙万物及其属性是以“阴阳”为分类法则的,二者对应统一、互根互化、消长平衡。佛学的两仪生化为“性与相、心与物、体与用、空与色”,并与“阴阳”匹配对应。譬如性为阴,相为阳;心为阴,物为阳;空为阴,色为阳;体为阴,用为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就更是体现了《易经》中的阴阳辨证对应统一观。

我们列出一个“易佛对照表”,可以发现易学与佛学的相似处:

    易学             佛学

    三才             三界

    四象             四谛

    五行             五戒

    六爻             六度

    八卦             八正道

    十二地支         十二姻缘

    六十甲子         六十刹那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易经》中“太极”与“阴阳”的概念不但在佛教有所呼应,而且“三才、四象、五行、六爻、八卦、十二地支、六十甲子”等等还与佛教的“三界、四谛、五戒、六度、八正道、十二姻缘、六十刹那”分别对应。

佛教将“四圣谛”,也就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苦圣谛说明世间是苦果,对应《易经》的“太阴”概念;

集圣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对应《易经》的“少阴”概念;

灭圣谛说明解脱与证果,对应《易经》的“太阳”概念;

道圣谛说明离苦的道路,对应《易经》的“少阳”概念。

佛教讲“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

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和思想观念,对应《易经》的“离卦”卦象;

正思——指正确的意志或决定,对应《易经》的“乾卦”卦象;

正语——指正确的言语词汇,对应《易经》的“兑卦”卦象;

正业——指正确的行为方式,对应《易经》的“坤卦”卦象;

正命——指正确的生活状态,对应《易经》的“巽卦”卦象;

正进——指正确的努力向善,对应《易经》的“震卦”卦象;

正念——指正确的理想与目的,对应《易经》的“坎卦”卦象;

正定——指正确的空静精神,对应《易经》的“艮卦”卦象。

佛家讲“因果”,认为宇宙自然万物是无始无终的,因生果现,生声不已,这在《易经》中也早有了体现。

比如“太极为因,两仪为果;两仪为因,四象为果;四象为因,八卦为果;八卦为因,万物为果”。

又如坤卦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积善为因,余庆为果;积不善为因,余殃为果”。

再如六十四卦中没有一个最好的卦,也没有一个最坏的卦,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易经》与佛家是相连相通、相融相合的,两者在概念之间不但遥相呼应,并且通过近人的破译发现了“河图、洛书”中早就已经含有了佛家的“卍”字符号,而佛家场所也有很多使用《易经》的太极、八卦等。可以说,《易经》对于以禅宗为主流的中国佛教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