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易未央》 节选(十二)

(2007-08-24 20:01:30)
标签:

人文/历史

周易

国学

科学

周易玄

东方

西方

中医

文化

谈天说地

休闲

分类: 谈易录
 

(二)、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产生缘由和发展历程与西方哲学相比,可以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西方哲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旧思想不断的更替和衍生,直至出现目前百家争鸣、学派众多、观点杂称的局面。

中国哲学则是两千多年以前形成主体思想与核心智慧之后,在其范围内进行续接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说时至今日,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经历了同种思想指挥下的不同阶段而已。

中国哲学的主体思想与核心智慧,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

“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这其中“儒、道、佛”三教对中国哲学起到了最为主导的作用。

1、儒教                                          

儒教,即儒家、儒学,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儒家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将空子及其门徒的言论整理为“四书五经”(四书指《中庸》、《孟子》、《大学》、《论语》,五经指《易》、《诗》、《书》、《乐》或《春秋》)等经典著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儒家学说,也简称为儒学,从而最终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意识流传数千年。

儒家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中庸、忠恕、礼乐”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并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的发展:

从先秦时期开始儒家就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并在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从此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正宗。

从此,儒家为满足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在以“仁”的核心学说的指导下,不断的演绎和发展。从汉代被定为官方经学开始,渐渐成为每个朝代都占有统治地位的古代哲学,并最终历经隋、唐、宋、明而达到全盛的顶峰。

儒家学派,不但作为中国古代的指导哲学思想之一,而且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新加坡、韩国和日本,虽然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信”等观点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

尤其是在韩国,当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开始突显。但是韩国政府并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因为韩国始终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制约力量,并且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2、道教

道教,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

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世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哲学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道家的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和《庄子》,尤以《道德经》最为重要,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书籍。《道德经》只有5000字,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老子五千文》。

道教的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遵从“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在思想上追求反璞归真、静虚寂寥、以柔济刚、蕴涵包容的意识状态;在认识上明确刚柔、有无、强弱、祸福、兴废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统治方针。

道教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核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将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并奉老子为道教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也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另一经典著作,从汉代流传至今。

《太平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到了东汉安帝、顺帝时,《太平清领书》出自于吉等热闹,后于汉恒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

《太平经》原经本有170卷,但今现存于《道藏》中只有57卷。《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黄老的思想,以“奉天地、顺阴阳、本五行”为宗旨,告诫治国者如果拥有这些思想,就可以长治久安。

《太平经》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该书对于张角传播其“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还有张陵创“五斗米道”时也是以此书为依可靠的。

可以说,《太平经》对后世道教及道教思想的发展亦有重大影响。

道教的发展: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净无为和返璞归真。

到了汉初,道家开始干预政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进而昌盛一时。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独尊儒术”,道家思想便走向暂时的衰落。直至魏晋时期,道家及其道教才得以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到了唐宋时期,高祖、高宗、玄宗和武宗等统治者给予了道家更高的地位和荣誉,规定了“道排在儒、佛之前”的三教次序,道教也由此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宋代天子也多崇信道教,实行政教配合,形成了道教相对安定的时期。

到了元明时期,朝廷对道教的崇信渐衰,再加上此时期的儒学又以“宋明理学”的新形态兴起并不断发展,道教因此而衰退,但应该说此时期儒学的发展,对道家的思想亦有所吸取。

再到清朝时期,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使道教在皇室的地位日渐下降。

可以说,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佛教,其主要核心思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因果轮回,性空;断除执着,禅定无我”。佛教的经典统称三藏,指佛经中的经、律、论三个部分。

佛教的思想:

佛教宗派林立,在中国较有影响的是八大宗派,即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

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意思是说“人的内心修养原本都是清净的,在内心深处都是具有佛性的,每个人通过内心显现的形象与变化来领悟生命的根源,最终达到佛的状态”。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法界缘起说;法相宗的主要思想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净土宗的主要思想是修行者的内因和外缘相应而往生极乐净土;密宗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

佛教的发展:

在两汉之际,佛教进入中国的汉族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重大发展,直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高峰,而后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则有所衰弱。西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佛教传至朝鲜、日本和越南,也因此朝鲜、日本的各佛教宗派的形成而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并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划分了各种学派和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这其中又以“禅宗”为最重要的一支流派。

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传人,传到第28代的达摩时,他来到中国,在少林寺后面的山上面壁9年,而后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再后传给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以后,不在一脉单传,传者甚众。

六祖慧能是我国佛教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佛教一般认为只有释迦牟尼讲的才能叫“经”,而慧能所讲的《坛经》是唯一能和释迦牟尼所讲的并列的“经”。可以说,禅宗在慧能所处的时代辉煌灿烂并发扬光大了。

“儒、道、佛”或说“儒、释、道”三教,在中国的哲学宗教体系中占有统治的地位,都在各个朝代和历史的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源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哲学和宗教形式,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无为;一个入世而立,一个顺其自然。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道、佛”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就构成了中国思想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在中国思想哲学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更替和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的还是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即居于主导地位的数千年中国哲学的文化思想和理论原则。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一个概念,就是《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国哲学之母,并且《易经》对于支撑和主导中华民族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奠基作用,几乎所有伟大和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其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那么,“三教同源,源自《易经》”,又该怎么解释呢?下面,就让我们为你分别揭示其中的内在本质关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