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间的关系包括阴阳对应、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四个方面。
1、阴阳对应
阴阳对应,是指阴阳之间的对应,自然界存在的任何一个物质都有阴阳属性之分。总的来说,凡是流动的、兴奋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天功能的或机能亢进的等等属阳;沉静的、抑制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属地功能的或机能减退的等等属阴。
就天地而言,白天属阳,夜间属阴;
就季节而言,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就单手而言,手背属阳,手心属阴;
就人体而言,人体背脊面属阳,人体胸腹面属阴;
就脏腑而言,六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
就数学中的正负数而言,也可以看成为阳数和阴数;
就化学中的元素而言,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当然,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阴和阳只是相对而言,但是构成阴阳双方的内在联系与运动变化是有它独特的规律的。可以说,自然界存在的任何一个物质都有阴阳之分,而阴和阳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
比如相对我们人类来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是自然的对应。而对我们男女各自的本身而主,又包含了阴阳,阳性的男人,身体的正面是阴(相对虚弱的,软的),身体的背面是阳(相对强壮的,硬的),身体的整个外面是阳,身体的内部器官是阴,我们白天活动是阳的,晚上睡觉又阴的。再比如一张桌子,表面上看是静物,是属阴的,但从桌子自身来说又是可以再细分阴阳的,桌子的上部是阳的,桌子的下部是阴的。
2、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说阴阳是互相依存,互为根基的。比如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中医学中也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论述。
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说阴阳双方不仅相互对应和互相依存,而且还是永恒地变化和运动着的,不断地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也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重要过程。比如从“季节的由冬到夏、气温的由冷变热、活动的由静到动……”我们可以看出“阴消阳长”的过程,而从“季节的由夏到冬、气温的由热变冷、活动的由动到静……”我们又能看出“阳消阴长”的过程。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说阴阳在一定的条件和作用下,当各自发展到了特定的阶段,其双方是可以从本身向其相反方面转化的,即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比如冰表面上坚硬的,属阳;水表面上是柔弱的,属阴,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温度的变化)冰和水是相互转化的。
五行
总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没有了阴阳,就没有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及其相关的一切变化。阴阳,可以说是《易经》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所在。
关于“五行”概念的记载,根据考证,最早出现在《黄帝阴符经》中,其中有“火生于木”的词句。
“五行”二字,则最早在尚书《甘誓篇》中有所记载,即“有扈氏威海五行”。
《尚书·洪范篇》中,“木、火、土、金、水”之名全面出现,并且在书中具体的说明了“五行”中每一形态的特别性质,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第一种是水,第二种是火,第三种是木,第四种是金,第五种是土”。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形式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运动的形式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五行”是古人观察自然所得出的朴素唯物概念,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础物质状态。后来又发展成了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特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将此作为一切事物归类方法和推演事物间相互联系及其变化的一种理论工具。
这是对于“五行”概念较早的归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它的属性特征。
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五个表示属性的符号,也只是符号的名称而已,其实用其他的名称也可以代替。
现在针对“五行”这个概念还出现了很多误区,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五行”是五种元素,例如木就是木头,火就是火焰,金就是金子,土就是土地,水就是水流,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极其是极其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种概念的误解,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对于五行及其可以应用于中医学,非常的不理解,比如他们会想:“为什么人体的肝会是木头呢?”又会疑惑:“为什么木头着火就是‘木生火’呢?木头还能把火压灭呢?”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对于“五行”本质概念和生克属性还不了解。
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五行”并非五种材质或者物质,而是五种状态或运行的方式。其实,“五行”的“行”就是“行走”的意思,“五行”可以理解成“五种行走(运行)的状态”。
五行的相互作用
“五行”具有包含着一切事物“相生”、“相克”互相联系的特点,同时在“生”与“克”的基础上,又以“制化”、“相乘”、“相侮”来进一步说明事物的复杂变化。
相生和相克要联系在一起,既有相生,又有相克,这是正常现象中必须具有的两个条件。如果只有相生而没有相克,则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如果仅有相克没有相生,则万物的能量无从生化,所以不能把生与克截然分开或机械地固定起来,而应该把五行的关系看成是相互生化、平衡循环的。
①相生:“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义。在五行之中,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相生”。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环生化,无有终时。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推动发展的作用。
②相克:“克”,含有克制、占胜的意义。在五行之中,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的关系称为“相克”。
五行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相互制约,无有终时。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控制抑制的作用。
五德始终说
邹衍,齐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学者,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先学儒术,后攻阴阳、五行理论,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五德始终说”。
五德始终说的概念
五德始终说,一种历史循环观念。首先整个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行能量构成的,事物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能量的相克相生来实现的,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同自然界一样。社会的王朝更替,是根据五行相胜的顺序转移循环,即先后次序为: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水德之后又是土德,开始另一个周期,循环无穷。
五德终始的本质核心是《易经》的五行相克理论,即:木克土,所以土德之后是木德;金克木;所以木德之后是金德;火克金,所以金德之后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火德之后是水德;土克水,所以水德之后是土德。
每一个王朝代表一个德,德盛,朝代兴旺;德衰,朝代灭亡。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所取代。当新王朝兴起的时候,在宇宙规律的支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现某种与之对应的符号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用德来表示的,也就是说具有正好对应的德的性质的新王朝取得统治天下的资格。
邹衍“五德始终说”的原籍早已亡轶,后世保存比
较完整的五德始终说的概要见于《吕氏春秋·应同》。其文如下: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详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乃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故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帝王将要兴起,上天一定先给平民百姓一个预兆。黄帝的时候,上天就先出现征兆,即‘大蚯蚓、大蝼蛄出现在土地里’,黄帝见了这个现象就说:‘土气取胜!’因此,黄帝取得了统治权后就崇尚黄色,做事敬奉土神。到了禹的时候,上天也先出现征兆,即‘秋冬之时,草木仍不枯不死’,禹见了这现象就说:‘木气取胜!’于是,禹取得了统治权后就崇尚青色,做事敬奉木神。到了汤的时候,上天依旧先出现征兆,即‘金刃从水里出现显示’,汤见了这现象就说:‘金气取胜’!所以,汤取得了统治权后就崇尚白色,做事敬奉金神。到了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出现的征兆是‘天降大火,赤鸟叼着丹书聚集在周人的社庙’,周文王见了这现象就说:‘火气取胜!’所以,周文王取得了统治权后就崇尚红色,做事敬奉火神。代替火的一定是水,天也将降示水气胜的征兆。靠水气二取得统治权而成帝王的人,应崇尚黑色,做事敬奉水神。如果水气取胜的时机来临了却不能有所感悟,那么再轮转过来就又该是土气取胜的时候了。”
五德终始说的影响
在战国的历史环境下,中华大地各个国家的文化体系已经逐渐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的“以德为本、以民为天”的观念失去了光彩,各国诸侯无不存在着“王天下”的野心。这样,他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作为“侵并领土、平治天下”的根据。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展示了与当时“天命观”大相径庭的历史发展图景。五德终始说的提出,恰恰“言治乱之事”,正好适应了这一历史背景。邹衍也因为这个学说,轰动了当时的王公大人,并成为大受各国诸侯“尊礼”的“圣人”。
“天命观”强调的是“天命自度、以德配天”,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努力劳作以及主观意识,是“享天之命、受天永命”的决定因素和先决条件。
“五德终始说”强调的是“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认为历史发展的本质是五气的运行,人的主观意识不起决定作用。统治者的德的努力,必须适合于五气的气运之德。如黄帝以土德王天下,禹以木德王天下,汤以金德王天下,周文王以火德王天下等。从历史的表象上来看,是王朝的更替,帝王的变换,其内在的底蕴则是五德转移、五气运行。
人的主观努力,只是为了能够体察气运,及时发现何“气”已经衰亡,何“气”即将进入盛势,并使自己的行为——“德”,符合处于盛势之气的特性,从而达到王天下的大治之态。同时,如果人类没有能力认识这一规律,也没有及时调节整合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去“王天下”的历史时机,导致天下大乱。
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发展“既是变化的,又是规律的”,它的影响极其深远。
当时的“吕氏春秋”就接受了邹衍这个学说,认为未来的新王朝应为水德,所以秦朝就以水德自居。
秦始皇也依照这个学说建立各项制度,进行改历,以十月朔为岁首,衣服、旌旗都用黑色,数字以六为纪,行政严格执法,改为黄河水为“德水”等。
由此可见,五德终始说具有能使王公大人们“惧然顾化”的神奇魅力。
一、干支
仅仅从字面的意义来说,“干支”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因为“干”强“枝弱”,所以以“干”为主,以“枝”为辅;而在我国古代的思维意识中,又以“天”为主,以“地”为辅。所以,就把“天”和“干”相连称作“天干”,“地”和“支”相连就称做“地支”;“天干”与“地支”就简称“干支”。
经过考证,“干支”的创制者应该是帝喾,号高辛氏,中国的五帝之一,也是黄帝的曾孙。“干支”在创制之后,经过后世的传承使用和发展完善,就逐渐形成了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等方面的应用系统。
比如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表示干支纪法的象形文字。又如,后人把“干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形成了所谓的“六十甲子”。再如天文学领域,我们前面提过的留法学子刘子华发表并被肯定的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就是通过运用八卦体系、河洛理学和干支系统而完成的,干支系统对于计算“木王星”的相对密度、运行速度和轨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干支”实质上是描述星球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一套符号。
“天干”,反映的是天体中五个星球同地球之间,相互干扰的作用;“天干”表示的是天体的纬度。
“地支”,反映的是地球本身的放射能量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同太阳、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相对变化,同时揭示了二十八星宿对地球的影响。“地支”变化表示的是天体的经度变化。
“干支”,反映的是不同天体变化运动的规律以及各种天体同地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万物的自然信息和时间空间的统一,其本质核心还是源于《易经》系统。
《易经》系统,最初分化出“阴阳”的两种特性,又由“阴阳”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特性,进而出现了解释这些特性的符号系统,也就是最早的卦形体系。
然而,这套卦形体系在识别和应用上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思维去理解,比如抽象思维、类比思维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难度,所以后人就根据《易经》的核心思维与符号模型,创制了易于被人们认识和使用的“干支”系统。
这套系统是古人积累了数千年的资料,后经过时代的继承、整理、研究、发展而得出的科学符号体系,是留给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
天干和地支具有非常完备的系统内容,包括各自的状态属性和相互作用。这些属性和作用包括:天干和地支的阴阳属性、五行属性、方位属性、季节属性、身体对应、脏腑对应、音律属性、八卦属性以及象意特征等等。在这里,我们先简单地介绍几个,以后若有机会再进行详细的交流与探讨。
解析天干
阴阳属性,讲的是根据天干排列顺序的奇偶不同所配置的阴阳属性,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奇数的阳干为:甲,丙,戊,庚,壬 。
偶数的阴干为:乙,丁,己,辛,癸。
天干的五行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天干的相互作用。
天干化合:是指前五个天干和后五个天干化合。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同“己、庚、辛、壬、癸”化合。具体来说就是:
甲己化合为土;乙庚化合为金;丙辛化合为水;丁壬化合为木;戊癸化合为火。
天干相冲:是指五行相克、阴阳属性相同的天干,产生相冲。具体来说就是:
庚甲相冲,为金与木冲;辛乙相冲,为金与木冲;
壬丙相冲,为水与火冲;癸丁相冲,为水与火冲。
解析地支
地支的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是将根据地址排列顺序的奇偶不同,来配置的阴阳属性,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奇数阳支为:子、寅、辰、午、申、戌;
偶数阴支为:丑、卯、巳、未、酉、亥。
地支的五行属性:
寅、卯同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同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辰、戌、丑、未同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申、酉同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亥、子同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地支的相互作用
地支相合:是指地支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生化,形成和谐美好的关系。
具体来说表现为:
子同丑化合为土星,寅同亥化合为木星,卯同戌化合为火星,辰同酉化合为金星,巳同申化合为火星,午同未化合为太阳。
地支相冲:是指地支由于方位、五行、阴阳的属性而产生的负向作用关系。相冲一般是对立的表现。
具体来说则表现为:
子同午相冲,为水火之冲;丑同未相冲,为湿土同热土之冲;寅同申相冲,为金同木之冲;卯同酉相冲,为金同木之冲;辰同戌相冲,为湿土同热土之冲;巳同亥相冲,为水同火之冲。
地支三会局:是指地支之间的能量更为聚集,形成最旺盛的局部能量系统。
具体表现为:寅、卯、辰会为木局,巳、午、未会为火局,申、酉、戌会为金局,亥、子、丑会为水局。
地支三合局:是指地支之间能量的聚集。
具体表现为: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
地支相刑:是指地支之间的相互刑害、惩罚、不合的关系。
一刑,子卯之刑,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这是双向刑;
二刑,寅巳申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这是单向刑;
三刑,丑未戌之刑,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为无恩之刑,这是单向刑;另有,辰,午,酉,亥为自刑。
地支相害:是指地支之间的彼此损害,形成受害或被害的状态,也表明了人际关系的阻碍。
具体表现为:子同未相害,丑同午相害,寅同巳相害,卯同辰相害,申同亥相害,酉同戌相害。
地支相破:是指地支之间的互相破坏和离散。
具体表现为:寅同亥相破,巳同申相破;子同酉相破,丑同辰相破;卯同午相破,未同戌相破。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却又不太熟悉的感觉,比如我们平时所听到的“属牛的跟属马的不合,属猪的跟属猴的不配,属龙的跟属鸡的合适”等等,这就是所谓算命先生说的夫妻双方的属相的相合相冲的问题。
传统的婚配理论的基础是按照地支所对应的十二属相搭配的,也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它的搭配原则的核心依据就是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地支的相互作用,比如地支化合、地支相冲、地支相害等等。
客观地说,根据属相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婚配,从地支的能量作用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但是这个规律作用对于人体的能量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并且每一年中国出生的人口高达数百万,这么多的人都是一个属相,12年又是一个轮回,属相相同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这就很明显的反映出,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按照地支属相的理论来进行合适的婚姻搭配,其中的问题显然很大,而我们每年所见到的不同版本的“通胜”,其弊端正是来源于此。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不同排列顺序的基因所构成的,这是我们的核心能量所在,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只是看到某一年的后天星球天体能量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依据这种方法进行选人和选对象,都是非常片面的,绝对不能仅仅以此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如果作为娱乐的活动还可以,因为没有什么很高的参考价值,只可作为一个参考的角度。
干支应用:
在此,我们向大家讲授一套干支系统的实践应用,那就是“选择良辰吉日”的方法。
第一,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我们将要进行的事件的五行属性,如开业属金、盖房属土、嫁娶属火等;另一个是地支的相冲和相合的作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事件的影响。
比如,子和午相冲,根据五行属性的对比,“子属水,午属火,水克火”,我们可以得出火是被克的,也即五行属火的事件(如嫁娶)是不适宜进行的,是被抑制的。
再如,子同丑相合,化合的属性为土,也即五行属土的事件(如盖房)是适宜进行的。
第二,在万年历上面查看所选日期所对应的干支时间。
比如2008年8月8日,通过查对我们知道了这天的干支记法是
“戊子年庚申月庚辰日”。
第三,挑选出干支日期中的“月地支”和“日地支”,即“庚申月”中的“申”和“庚辰日”中的“辰”。
第四,对比“月支”日“日支”的关系,即“申”和“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两个地支是“相合”的关系,并且合出的属性为“水”。
这样,我们再通过参照事件的五行属性,就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
众所周知,这天是奥运会的开幕日。在后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奥运会是属于《易经》中的震卦,五行属木。前面已经得出,这天的属性为“水”,而“水”和“木”的关系是“水生木”。所以,从这套方法来看,这天进行奥运会开幕是适合的。
这里有个概念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长久以来特别流行的所谓的“西方占星学”中的“十二星座”和“黄道十二宫”。现在这种占星术非常风靡,甚至到了一提某人出生年月的时候,大脑第一反应不是年龄或者属性,而是脱口而出这是什么星座。其实,“十二星座”对应的就是我们中国的十二地支。
我们的干支系统比西方的占星学起源要早几千年,并且体系要完备得多,西方占星学很多时候都不准,即所谓的预测不到位,其原因是什么呢?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少了干支系统中的“天干”,以至于在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时候过于片面和模糊。
同时,这种现象也就凸显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极为不重视,而是过于崇洋媚外。大家如果真的喜欢天文星象学方面的知识,那就去研究“天干地支”,一定可以参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