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无意里翻出了初中时的习作本,慢慢翻看,文字虽然那样地稚嫩,而今看来还是颇有滋味。才知道原来我虽然小,也有一点点思想,或许是自己的一点点思想。不知道自己那时节怎么会有那么强的创作欲,每天坚持写一篇东西,坚持写了N多长篇……虽然终究没有成功……毕竟还是孩子,就不强求有多深的见解。慢慢看吧,有时间了,会慢慢弄到电脑上的。
人生于世总不能自私。这样的话翻来覆去听过无数遍也说过无数遍。然而真正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爱读书,另一个是爱护书。喜爱一种东西免不了有一种自私的恋情,那就是只能允许自己喜欢和拥有而不让别人喜欢或拥有。就好比你爱一个人断不会让别的人也来爱他或他去爱别人。因为太爱书,就因书而生出许多痛苦与无奈。这跟感情一样,太投入则憔悴不堪。别人很羡慕我有这么些书,有时我自己也挺羡慕自己。看书着了魔,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只要兜里有钱,都用去换铅字了,所以后来的结果是弄得很长一段时间兜里没一文钱。那个时候的确很傻,却不是因为大把大把地掏钱买书,却是因为傻傻地见书就买。所以有许多书是并不适用于我或暂时用不上的,这就太浪费钱了。买了自然要看,不过有些书在那时看来的确是太乏味太难看了,比如易学和医学类的书籍。虽然如此,却也让我博闻强记起来。提起什么都知道些,但什么都并不怎样。那是蜻蜓点水,并无多大意义的。那时候理想是做一名作家,只要能够得上“博”的,在中国,一不小心就极可能评上“一流作家”名号的,能称得上“渊”,就具备文学家资格了,所以都说,学者渊作者博,既渊且博的就是钱钟书这类大学问家了。小时候我就有这样大的理想,说以后要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大大的学问家。其实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只听大人说,“娃呀,长大当科学家,当科学家好。”于是就理想当科学家了,科学家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杀猪的?扫大街的?还是开百货店的?后来长大了,终于知道所谓的科学家是搞科研不是杀猪扫街开店的了,我的理想转变了,我对那根本就没有一点兴趣。有时想起来真好笑。长辈们常问我:“你就没有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么?”我说:“有过,不过那是小时候。”又追问:“那是什么使你改变了你的理想呢?”答:“因为我长大了。”这的确是一个高明的回答。但不过我根本什么都不用回答,因为这世上的职业没有一样是崇高或者卑下的。中国的教育其实就跟我幼时的理想一样,所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成为大科学家。可见中国的现行教育是还没长大的。
我竟然又提及了中国的教育这个问题,其实许多东西韩寒已经说过,我没必要又再说许多。我觉得中国出了个韩寒真是太幸福了。这里不是搞什么个人崇拜,何况我并不崇拜谁,除了读学前班一年级时崇拜过教师外。我只是实话实说。是的,中国出了个韩寒真是太幸福了。可惜人有一个通病,拥有时不珍惜,失去了才大呼可惜。韩寒的一些情况就给教育折腾的。许多人羡慕韩寒,羡慕他年纪轻轻就名动天下了,我也羡慕他,可我更同情他,而我自己又挺可怜我自己,所以挺可怜他的,这叫什么来着?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有点吧,不全是。我们都活得很孤独,我们都活得很潇洒。
读了十多年书了,在学校里我都学到了些什么?学到了三加二等于五,知道了三加二减五等于零!也认识了一些字,仅此而已,这些是小学的东西,所以说初中我读了五年等于是白过的,但我自己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小学时教师说什么那就是什么,我几乎没有自主思想,而思想品德考试成绩斐然;初中时就已读了许多书,有了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对某某教师有什么崇拜了,而思想政治考试常常不及格。不过还是韩寒说的好,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我爱读书是因为书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对我这样所以我没理由不爱护他。同样是书,课本书让我越学越不懂得思考,或许说是越学越不知道该怎样思考或者是越学越不知道该思考些什么。课外书却让我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真是太有用了。我觉得好笑的是许多教师眼中的优生,常常思考问题,思考问题又常常弄得像电脑死机。然后骄傲地说这是什么什么,又举例论证说某某大科学家学习入迷煮鸡蛋吃却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那些以后不去搞数学研究或理想做大科学家的人,数理化这几科除了考试有用外还有些什么用?上天真的是太公平了,给你此不给彼,给了彼就不给此,有实用的不考试而并我实用的却大考特考,就正如上天给富人一个坏胃口,给穷人一个大肚皮,有钱的不想吃,想吃的又没钱。所以我学了课外书就丢了课本书,这并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上课也在看课外书,这没什么,总比上课打瞌睡讲悄悄话好,这给我带来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考试越来越糟,甚至拿不到文凭,但我喜欢这样,教师焦急地说:“你这样做可不行啊!”韩寒替我说:“我所学到的东西终身受用,而你们学到的一旦拿到文凭后就大都不受用了”。不过这教师焦急也真令人感动的,乍一看,还真以为为你好,其实更担忧的是怕你考试太差拉下班级分来拿不到奖金,又不能打不能骂心里憋得慌。一个班级分前腿后腿,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哀,搞得像头猪一样,分前腿后腿还有尾巴。世上真正对我好的人不是这样看起来真以为是的,不是么?课本书的思想是教师来强加给人的,课外书看似没什么思想,却让人怎样去思想。
书看多了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要表达。于是自己也写书,用一些故事来表现一些人,也表白了自己的思想,小说是最好的选择。初中时就写小说,累起来有一两百万字,不过全部被老气横秋的长亲消灭了。理由是:小孩子懂什么?写得出什么?不如花点时间发奋学习,这才是最实际的。我觉得这帮人根本不懂得教育却大谈什么教育,以讹传讹,结果误人子弟断送了不少人。幸好我颇有韧度,暂时还磨不平我,我照写不误。
昨日又被长辈数落了一顿,是由逃课发起的说我不争气之类的话,又说什么老师在上学期还挺器重我,现在对我失去了兴趣之类的。那真是这样,我倒受宠若惊诚惶诚恐了。我其实挺争气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叫不争气,叫丢人,不能不说现代的人逻辑推理能力很厉害,能够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推到一起来。所谓的上学期器重我现在对我失去了兴趣的话,言下之意似是说我变了一样,事实上我没变而是他变了。如果硬说我变了那就是我的头式变了,不过也有道理,头是人之元,头式变了人没理由不变。或许是因为以前的头式他们看顺了眼陡然换了型就觉得不习惯,影响了他的情绪然后不喜欢我了。不过这种原因成立的几率应该不很大。不过除此以外我实在找不出别的什么理由了。迟到?早退?罢课(我向来把自己的旷课称为罢课)?这些我以前
就这样了。莫非因为以前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会迟到早退罢课,看来还有些内秀,似乎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才器重我,但时间越长越发现和他们希望的不一样,所以不喜欢我了。其实一切没变,时间变了。
不必在乎谁谁谁怎么看,每个人欣赏的眼光不同对人的喜好就不同。常人都喜欢用孔子的是非论是非,你喜欢他就说他是,不喜欢他就说他非。人怎么活着高兴怎么活,《观弈》里有句话说“世无孔子……”怎么着怎么着,其实应该是“世无是非”怎么着怎么着。是非都是用来扯淡的,那只代表部分人的看法,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得好就行了。什么才是大是大非?比如杀人放火拐卖贩毒走私,不能说我铺盖没叠我就错了,我直接呼唤教师的名姓我就错了,还是那句话,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规矩太多。
或许我不应该走进高中,但事实很无奈。我生性不爱受困,偏偏被囿在这个怪圈里。在中国,像我这样很无奈很无助的学生很多,鲁迅居然从我们这群眼里尽是无助神情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中国二十年后的希望,真的是应试教育的幸运了。我很喜欢一句话,好象是说我的:我所寻觅的东西,从来没有出现过,我是跟着别人去寻觅,不知道在寻觅些什么,花费了时间,寻觅到的,却是别人的宝贝。
我的精神寄托,惟有书了。书是这样的好东西,她不会嫌弃我,不会讨厌我,她是我最忠实的朋友,亲密的伙伴,在这个年代里,只有书,才和我心心相印。可惜她不会说话,不错了,
那是你不会倾听。“此处无声胜有声”、“情到深处已无言”,送给书,最恰当不过。有人说我看不起人。是这样的么?一些人就喜欢从别人的外表去揆度别人的内心。这是毫无意义的做法。我从来没有看不起谁过。心里话,我看不起那些披着人皮的人。何况我自己也还是人呢?有的人就是那种看不起人而偏偏自己却不幸还在是人的人。其实我们没有理由看不起谁,我们只是不懂得欣赏而已。
没必要怨什么教育制度,这不能怪他,只能说自己不适合。比如一个游戏,你既然参加了这个游戏,不遵守他的游戏规则,给罚了或罚出局,确是不能怪他的。只是这个游戏太残酷,中国人被这游戏激昏了头,要么行尸走肉,要么酒囊饭袋,要么就是像我们一样在夹缝中挣扎、反抗。
注:本文写于进入高一不久。我看见同学在课上说话的说话,睡觉的睡觉,越发感到中国教育方式方法的苍白与悲哀,于是自己筹建了一个读书俱乐部,本文也依附了书目表印了许多份,一时间在学校刮起轩然大波,就差游行示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