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周易》与中医(1)     周易玄

(2007-01-01 01:58:32)
分类: 谈易录
      
             小议《周易》与中医(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益彰。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及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此言所论者,即医易同宗之谓。
           
                                    一、《易》云“天人相应”
                                         医云“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乃《易》之精髓,为“最古老之宇宙哲学”。《丰卦·彖传》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乃明此之奥义:人与自然为统一之整体,自然界乃人类生命赖以生存之外在环境,人乃自然之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必受自然规律之支配与制约,故人类惟当随自然之变化而变化,方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成颐养天年之功。
    中医则以此为据,提出“四气调神”说。
   《黄帝内经》对春三月为万物发陈之季,人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之季,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当“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尚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由是而知,《内经》著者乃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自然演化规律,故成“四气调神”说,而“四气调神”之目的则于保持阳气之充沛,人体阳气充沛,方能生机活泼,精神焕发,以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上古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苟践“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之论,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其所不反其道而行之者,乃在于深知逆四时之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云“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此乃恒理也,夫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故。天者,自然之道也。
            
                                  二、  《易》云“居安思危”
                                         医云“防微杜渐”


    《易·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尤言明事物之发展皆由量变而成质变。预防之于恶者,必在于“见微知著”,“居安思危”可也。故《易》有“惧以始终”之言,亦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尤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警语堪示之于人也。
    中医继以此理,引申而得其“防危杜渐”之养生学问。《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尤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寓示治未病之要义。治未病者何?张景论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以《易》解之曰:“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氏领悟其精髓,故一语中的道出“谨于危”乃“治未病”之关键所在。事物之生发,均先其兆,倘能将影响身体健康之微兆扼杀于未起,此方为医学之纲领、摄生之法则。 
    于“未病先治”之术,其针、灸、按摩、药补均可为“治未病”之妙机。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之用。宋代医家张呆有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者,按摩足三里也,此能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之故。中医药补之用亦不可小视,凡列入《神农本草经》“上品”之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之预防措施,实为举世医家之傲也。

                              三、《易》云“潜龙勿用”

                                   医云“不妄作劳”


   《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龙者,龙星也。《说文》释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乃云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之所谓者,乃云于此状态,当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是为静止,与“潜龙勿用”所论一体。二爻辞其意皆表,凡事需伺机而行,谨小慎微,切不可肆意妄为,草率行事,否则大祸当头,灾不可避。
    中医秉承此理,提出“不妄作劳”之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斯以“不妄作劳”为“尽终天年”之必要,显见其于养生学之地位。吾人何能“不妄劳”耶?则当“精神内守”。中医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谓,即是言此。真气之保养乃人体健康之必然。是故《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理与道家之论同出一辄,譬以养生闻名遐迩之道家庄子亦如是言:“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此亦正是道家修炼之功,凝神自守,节欲寡情。夫“食色者,性也”,情欲纵为人之天性,倘能适可而止,于身体亦有益无害尔。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势必“耗伤肾精”,动摇根本,使阴阳失调而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戒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夫肾精与肾气之保养,乃为长生之要义,今西人遑论精之物者,蛋白质类矣,无畏而不尚节制,故西欧之人,多患奇疾怪症,为所欲为,终受其害也;节欲之后,还需节食。此之节食,非今人绝食之谓。当节制也。《需卦》九五曰“需于酒食,贞吉。”古之酒,乃以粗粮果实发酵而成,度数较低,故略纳酒食,无害。然切不可“困于酒食”,故要达于“酒食贞吉”则当“节饮食”。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必损害脾胃,脾胃若损,则日渐消耗体能也。《内经》“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生。”此之谓也;阴阳平衡,劳逸适宜亦为养生之要。《内经》诫之云“劳则气耗”,因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故“过劳”则使神形俱损。苟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实可惧也。

                               四、《易》云“反身修德”

                                    医云“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者,乃《易》之训示。当重视自身之完善,需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全经关乎德性修养之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解云:“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益卦》与《大传》皆云“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盖修德者乃成事之基也。
    中医养生承袭《周易》重德之理,遂有“德全不危”之论。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之先机。道德高尚之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问教于孔子,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子答对曰:“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今纵观历史可见:孔子非仅以“仁者寿”,且以崇高之德行践行诺言,故能晚年“读《易》竟韦编三绝。”七十高龄后仍持之以恒、诲人不倦,造福子孙万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迄今传为佳言。其非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且注重德性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其言行准则。百岁后尚可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之辉煌人生乃为“大德必得其寿”之必然也。此正为《易大传》之谓:“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