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子见南子”
看《孔子》,谈孔子,就不能不谈《论语》,而论语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子见南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想想看,一个花白胡子的皮肤黝黑的高个老头,瞪着眼睛指天盟誓的样子,也确实有趣。做老师的连忙分辨,可是又怎么分辩得清?又何有此风波?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57岁的孔子接到了美女南子(卫灵公的夫人)的邀请,出访卫国。孔子拜见了南子,关于这段情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载:“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谁知这一拜,却成就了孔子一生中最华丽的一次旅行。
卫灵公还是比较器重孔子的,与夫人同车时,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从后面看着南子青春飞扬的举手投足,孔子也不觉陶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表面是责备卫灵公太好色,内心其实也是一种酸酸的咒骂。“不知同车者是色耶,从车者是色耶?”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只有子路最不解风情,更是和老师大吵大闹,不仅拍桌子掀凳子,还差点脱离师生关系。
孔子一见“子路不说”,马上就开始赌咒发誓了:“如果我有邪念,就招天谴!”这确是一个很重的毒誓。不过德高望重的老师,要靠发毒誓来向平时俯首帖耳的弟子表白,这本身就很难解释。为了挽回面子,孔子又说:“君子好色而不淫。”这种哄三岁娃娃的鬼话,也只有后来愚蠢至极的朱熹才会相信。
想想孔老夫子活得也很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只能说怎样克己,怎样复礼,怎么归仁,可就不敢面对人性的本质,“食色,性也”,好色与好德为什么就不能相提并论呢?儒家数千年来思想的弊病大概就在于此:以伦理学取代科学,用迂腐的礼教取代对人性的尊重。其实说起来孔夫子还算厚道的,到了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朱熹那里,就要“存天理,灭人欲”了,可恶之极。
“食色,性也”,说的就是人的基本欲望。承认这一点,我想并不会有损孔子的声誉,即使他是圣人也还首先是人,只有这样的孔子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也好色乎?子曰:食,色,性也。可见,孔子和天底下的男人一样,都是有一点好色的。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四个根据可为佐证:
根据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没接触过很多女人,没经过对那些女人从外表到身体的详细比较分析,能下此结论?
根据二:孔子编定《诗经》时,保留了“中媾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这样的句子。“中媾”就是男女交欢,就是现在说的性交。孔子认为这很正常,所以保留。何谓正常?吾先行之。
根据三:飞了老婆。孔子的老婆叫幵官氏,她是孔子的糟糠之妻。然而,当老婆老了之后,孔子却要把她“飞”了。为什么要飞她?谁都知道男人要飞老婆90%都是因为老婆“老”了,我们的圣人能例外?
根据四:民间传说:孔子东游,遇一少妇。欲与其欢,其不从。掳入林中,强而行之。事毕,妇曰:汝非禽兽哉?子曰:妇人之见也。无风不起浪,此故事果真无因乎?
孔子是圣人,当然也是男人中的圣人。男人好色,孔子怎能不好色呢?常哉,常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