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你觉得朋友多如牛毛

(2010-10-19 21:35:16)
标签:

文化

朋友

杂谈

 

http://s14/middle/4bac5325g92f867e22b4d&690

 

 

为什么你觉得朋友多如牛毛

/纳兰泽芸

 

某晚偶然看到一个节目,一位中年男子在诉说有关朋友的一段经历,他说在十年之前,他的朋友遍天下,最早手机还没出现的时候,他的通讯录两大厚本,后来有手机了,光陆陆续续输这些通讯录他就花了好几个礼拜。

 

那时他在搞某个牌子的保健品代销,在朋友圈子里算得上是个“小富翁”,那时他经常与各路朋友前呼后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不痛快,他曾非常自豪于自己的“交际能力”——谁能交这么多朋友?

 

后来这种保健品不知怎么的突然出事了,他不但转眼血本无归,还欠了银行债务。银行的催款信像追魂铃一样搅得他夜不能寐。他的性格很自尊,即使这样他也没想过要去开口求人,后来实在熬不住了,他终于涨红着脸打电话向朋友艰难地开了这个口。他没好意思当面去借,那样会让他更难堪。

 

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借来借去,一分钱都没借到!电话那头一听他的来意,不是支支吾吾,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反正理由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

 

主持人这时插进来问:“万一你打电话的那些朋友当时真的没有呢?”

 

他苦涩地笑了笑说,我当然是选好那些肯定有实力的朋友才打过去的。

 

他说他当时极为震惊,进而感到无比悲哀。悲哀的并不是没有借到钱,而是悲哀自己这么多年对于“朋友”这两个字的信念在瞬间訇然坍塌,进而感觉自己做人很“失败”,那种虚无与沮丧的感觉无以言表。

 

他当时已经走投无路,只好厚着脸皮向老家的老父母求助,之前他怕家里人担心,一直瞒着自己生意失败这件事。结果是父母卖了自家另一块宅基地,和兄妹们凑了一些钱给他度了难关。

 

后来他又重整旗鼓,慢慢爬了起来。

 

爬起来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以前他经常为应酬朋友深夜不归,整个家都摞给妻子,现在除了生意上必不可少的往来,他很少为朋友推杯换盏而冷落家人。

 

现在他的通讯录上能称得上“朋友”的很少,以前的那些朋友也很少联系了。他说,可能我的做法看上去偏激了一点,但的确是曾经“跌得太痛了。”

 

相信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与我一样不平静的大有人在。电影《手机》里说分辨真假朋友有两种简单的方法:

 

一是物质过滤法,二是精神过滤法。

 

物质过滤法就是当你遇到人生沟坎,面红耳赤地向朋友们讲出你想借一些钱时,那个一边安慰你,一边赶紧拿钱往你兜里一塞,顺带给你一拳头:“小样,还脸红?咱俩谁跟谁!”,这个人,就是你的真朋友;就算这个人当时也有难处,他也会想方设法凑一点给你,与你共同想办法度过难关,不会看着你在苦苦挣扎而一毛不拔。

 

精神过滤法,就是当你遇到憋屈的事儿,深夜心里难受、发闷时,能够摁下一串号码,然后冲着话筒发发牢骚骂骂娘,这串号码的主人,就是你的真朋友。

 

这是电影里的说法。当然,我个人倒是觉得,第二种方法最好限于未婚的朋友,半夜吵人家也只吵朋友一人。如果朋友已婚了,人家半夜也许正你侬我侬之时,你吵得人家情趣全无,朋友倒不好说什么,估计另一半得不乐意了。

 

我常常听有些人颇为自豪地讲,我的朋友太多了,简直多如牛毛,五湖四湖,三教九流,天南地北,太多太多了,那名片得用柜子装!

 

我只是淡淡一笑,心想,老兄,所谓“富在深山有人问,穷在闹市无人知”,你现在觉得自己朋友遍天下,那是你现在脸上春风得意,手里孔方多多,可是……

 

“可是”后面我没敢说,也不能说,说了触人家霉头总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