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德纪事之(24):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标签:
赤脚的大侠陈平三毛乌东德水电站金沙江 |
分类: 赤脚视界 |
乌东德纪事之(24):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从乌东德到昆明,全程5个半小时。一水的山路,应是山路1800弯吧。常常,车骑着山脊穿云破雾。由此,便一览众山小了。
2011年第一次跑这条路,活活跑了8个多小时。有同事总结:进来不想出去,出去不想进来。我想,进来不想出去,即便是真话也不可能;出去不想进来,到未尝不可,却也难办到。
对我而言,走这条路,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必须照单全收并成为习惯。更何况,如今路况好多了,知足常乐。
想起那首著名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潇洒江湖,无限沧桑。至于为了天空的小鸟而选择流浪,应该不是陈平的浪漫,而是改编者的主观臆断。
那么,流浪的意义又是什么?《橄榄树》的作者陈平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许,流浪的本身,便是其意义所在。曾有人向一登山家提问:登山的意义是什么?登山家答:因为,山在那里。
水电人的生活,几近于流浪汉的生活。工作地点,多为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艰辛十几年后,当蛮荒之地耸立起一座繁华的小城,这群人又收拾起行囊,奔赴下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对行外人来说,小城的出现,或许是一夕之间的事,顺理成章理所应当。但对水电人而言,则是他们的青春、人生。他们人在工地,抑制不住思念远离自己的现代文明,可一旦置身繁华,没呆上几日,逃离的心便如野草般疯长。他们选择了水电,便选择了流浪,便注定了心向远方。
就说这连云南本省人也鲜于认知的乌东德吧。群山,因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绝少绿色。灰褐色的大山、成束的褶皱、红色的土地,它们尽诉沧桑、悲凛和雄奇。然而,翻过一座海拔1700多米的山,便进入了绿的世界,中间没有过渡,可谓冰火两重天。自然条件恶劣至此,这荒蛮的世界却无时不牵动水电人的心。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团队、事业、爱情,乃至维持一家人生计的用度。
常年流浪,让乌东德的男人更加粗犷、豪放,他们的双眼永远流露着睿智、深沉与清澈。而饱受高原紫外线辐射的女人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妩媚、婀娜与温柔,微黑的肤色令她们的双眸更加清亮。
刚才还是淅淅沥沥细细的春雨,越过了一道山,竟开始了电闪雷鸣。而远方,却是艳阳高照。骑着山脊穿云破雾,呼吸着带有湿润水汽新鲜得无以复加的空气,我尽情饱览这奔腾的群山无边的绿树近在只咫的蓝天白云。
只一会的功夫,便穿过了这片由暴雨控制的区域。正值春未,在海拔2900米上下的高原,红艳艳的山茶花开满了山坡。停下车来,蓝天白云下,如火的花海让人心胸为之一震。回望来路,云山雾罩。伫立于灿烂的花海,任高原的风拂面,不觉有些恍惚。人的生活际遇,与这条崎岖于高原之上的山路何其相似:同一片天空,近处电闪雷鸣,远方阳光普照。
东边日出西边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便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