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4babae9dgafc6d65e0fc5&690
“小悦悦事件”:群体性冷漠是一种必然
今晨,即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广东省佛山市2岁女童小悦悦,在13日晚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终于告别这个冷漠的世界。
连日来,小悦悦事件引起全社会关于世风、道德及良知的讨论。如果说以往屡见报端的见死不救,往往以个体的面目出现,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此次事件却以18个人的群体冷漠,令我们不能再度回避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
其实,这样的冷漠对国人来说应该是见怪不怪。鲁迅先生就曾撰文剖析过我们这个民族的“看客”心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诸如此类的民谚,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而被传承着。
做为深受农耕文化影响至深,且无宗教信仰的民族,国人信奉的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国人敬奉祖宗,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外,很难相信其它人。如果说每个家族便是一个“信仰”,殃殃大国则会产生多少个“信仰”。因此,一盘散沙的族群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群体性冷漠,貌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当今社会急速向工业化迈进的进程中,停滞不前的社会政治、文化,远远不能适应急功近利式的经济发展步伐。重物质、轻文化,重利益、轻道德,重金钱、轻良知,已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社会通病。因此,国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同时,更应该摒弃其糟粕,树立公民意识。
对此,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然而,这样的解剖早在百年前就有人做过,且足以深刻。如果没有实质的行动,再深刻的解剖也将永远停留在解剖层面而不能除病。
面对如此浮躁、世风日下的乱象,国家层面上的改革及民众层面的“公民”意识的树立,已显得迫在眉睫。
“小悦悦事件”在令整个社会羞愧的同时,能否给我们这个民族以更深层次的反思,并促成切切实实的有效行动,这应该是小悦悦乐意看到的。
愿小悦悦在天国安息。
http://s15/mw690/001nUS0Rgy6WJRjRYHs9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