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千年佛光至圣敦煌(3)

(2022-08-29 11:28:11)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甘肃

洞窟

游记

分类: 文博体苑

文/老城

 

(三)

   按照要求存好挎包和相机,终于可以走进那些神秘的佛洞了。带领我们参观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导游。她用轻柔好听的声音向我们介绍说:洞窟外墙是由已故建筑大师梁思成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现有的铝合金门窗和洞内的栏杆,则是由香港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所捐资修建。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依山而建,与崖顶等高。这座巍峨壮观的楼阁,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方形窟顶,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悬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窟檐起初为五层,宋、清两代重建,改为四层。于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九层造型。楼内,就是第96窟,俗称“北大像”的弥勒坐像。

 

   导游说,每批游客可以参观一组9-10个洞窟,淡季最多12个,编号均已确定,没有选择。参观过程中,我把各窟的“门牌号码”写在纸上,以作备忘。后来却想不起来将那张纸放在哪里了。有时候,越是精心保存的东西,越容易丢失。幸好,这些序号,连同洞内那些精美的壁画、造像,我已牢记心里,经久不忘。

 

   参观时间有限,我和女儿左右相随,紧跟导游,以“先进后出”的方式,希望尽早走进每一座洞窟,尽量在里面多滞留一会儿,将那些绚烂而又沧桑的壁画,那些只能用心灵感受、无法用文字表述的视觉珍品,定格成一幅幅图像,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

 

   随导游沿着上上下下的栈道,进入昏暗的洞窟。没有灯光,开始眼睛还真有些不适应,顺着手电打出的一束荧光,屏住呼吸,仰身望去,从穹顶到四壁,那些面若圣贤的菩萨,姿态万千的仙人;那些凌空起舞的飞天,自鸣得意的乐伎;仿佛带我们走入仙境,置身于古代的金銮宝殿之中。

 

   第130窟的“南大像”,第55窟的弥勒三会群塑,第148窟的涅槃像,第328窟的彩塑,第29窟的释迦牟尼及弟子像,172窟的西方净土变,第61窟的四大天王和供养人像,以及洞窟内的壁画和藻井,色彩之雅,线条之美,技艺之精,都超乎了我的想象。看过几座洞窟,有点可以分辨各朝代绘画和雕塑的风格了,比如,早期线条遒劲、人物形象变形夸张;唐代最为恢弘大气、富贵华丽;宋代画作密集并有大尺度供养人像,少量清代洞窟,艺术成就则远不如前代。

 

   非常值得一说的是第257窟。其中的壁画《九色鹿王本生》,是一个完整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不但许多游客耳熟能详,也是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我至今还保留着她在幼儿园时讲述《九色鹿》的录音。在这里,一边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述,一边欣赏这幅堪称北魏经典作品的壁画,感受到一种由源头流淌而来的文化脉动,很是享受。

 

   看过九色鹿,女儿提了几个问题。导游解释之后,临时改变注意,说可以带我们去看另外的洞窟。于是,我们看到了407窟的三兔飞天藻井,看到了237窟的“反弹琵琶”。我也由此得知,数百座洞窟的钥匙,其实是通用的。还从导游口中证实,为了保护敦煌壁画,绝大多数洞窟都不对外开,尤其是那些最有价值的,比如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209窟的猴子,248窟的飞天,264窟的欢喜佛等。当然,即使常年开放的普通洞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彩塑也令人仰视——当然,这也是欣赏敦煌壁画所必须的姿态!

 

   看到后来,脖子仰得有点累,兴致却依旧。游客中已有不大耐心的,有几位甚至不进洞了。导游觉察后,加快了速度。据她说,每年几十万来莫高窟的游客,真正喜欢、并且认真参观的并不多,大部分是慕名而来,走马观花。所以,莫高窟只轮流开放30至40座普通洞窟,以满足一般游客的需求。若想看更多的洞窟,需要去敦煌研究院开具并购买专家票。

 

   最后,我们来到正在修善的“藏经洞”。它的正式编号为第17窟,位于第16窟内甬道的北壁。第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间。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吴和尚。根据文献推断,藏经洞的文物,沉寂了900年,于1900年因王道士发现而重见天日。第16窟门前搭着脚手架,不能进去,只好顺着缝隙,看一眼当年令世界文物界震惊的藏宝处,在洞外刺眼的阳光下,感慨一下千年的沧桑。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第96窟,内有35.6米高的弥勒佛像,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容纳大佛的空间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腰部的光线来源。佛像双手放于腿上,双目微俯视,庄严神圣。光从顶部射下来,宛如佛光普照。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第96窟的“北大像”,弥勒佛像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第55窟,为覆斗顶形窟,中央设马蹄形佛坛,后有背屏与窟顶西坡相連,佛坛上现存倚坐佛像三身,菩萨三身,迦叶和二身力士均为宋代的雕塑。弥勒三会群塑,宋代塑于中心佛坛之上,是表现弥勒三次集会说法的群塑,莫高窟仅本窟有这一题材的造像。塑像丰腴饱满,形象、服饰颇俱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是宋代塑像的代表作。


 

回望:千年佛光至圣敦煌(3)

第148窟外观

回望:千年佛光至圣敦煌(3)
           

    

    第148窟,建于盛唐。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横向圆拱顶。15.6米的佛像卧于1米高佛床上,螺髻,面容安详,唇角含蓄笑意,一手枕于头下。背后石壁上绘制大型涅槃经变画。佛身上袈裟衣纹曲线柔和自然,与身体起伏相合,构成完美韵律。线、面、形体,犹如莲花绽放,简洁、静穆而不冷漠,纯洁而不孤寂。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第257窟,建于北魏,洞窟形制由印度支提窟与中国汉式建筑相结合而建成。前部人字坡顶,后部中心塔柱,正面龛内塑一倚座弥勒像,其表情庄重、肩圆胸阔、四肢修长,具有伟岸丈夫之概。壁画以贤劫千佛和佛经故事为主。尤其以《九色鹿王本生》最为著名。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172窟,西方净土变,此窟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这个洞窟的主要内容。由于画家的高超技艺,相同内容在同一洞窟中不仅不显得重复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中以西方净土为主,两侧为对联式的立轴画,分别画《未生怨》和《十六观》。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61窟,莫高窟最大的石窟之一,相当于三层楼。又名文殊堂。建于五代947-951年间。覆斗形顶下方四角龛内,画四大天王像,为五代洞窟的特征。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下方分别绘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这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据说,前几年游客必看的藏经洞,61窟,323窟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洞窟,现已关闭保护。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第407窟,善解人意的导游特地为我们开放,精美的“三兔飞天藻井”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第112窟,大名鼎鼎的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这位边反弹琵琶边踩着舞步的胡女舞蹈家,处于一组画于中唐时代的乐舞群像图中心。图中有在空中飘逸的一对飞天,有手持各种乐器的宫廷乐工,还有一群姿态翩翩的舞者。有比较典型“反弹琵琶”伎乐图的,还有231和237。而237,就是导游特地带我们去看的那一窟。当年一部《丝路花雨》,把反弹琵琶变成了生动的舞台形象,有幸看过甘肃省歌舞团的表演,堪称一道视觉听觉大宴。

 

千年佛光 <wbr><wbr>至圣敦煌 <wbr><wbr>(3)


    最后再来看一看藏经洞。余秋雨的《道士塔》,几乎使藏经洞和王圆篆的故事家喻户晓。莫高窟每个洞窟的空间非常有限,其中85%以上面积小于25平方米,窟内的彩塑和壁画的地质都是用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十分脆弱。特别是经过千百年的风化脱落、烟熏火燎、手划刀刻,自然与人为的伤害,使这些绝世精品逐渐褪色凋零。

 

   由于不能拍照,图片全部来自网络。说明文字系根据资料编辑。 

(待续) 首次发布于2012-11-05 11:1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