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延安——又见石窑(3)

标签:
陕北西安退耕还林石窑随记 |
分类: 我的陕北 |
看过了山,看过了村,再来看看庄稼地。在“生产大队”时代,石窑村超过三分之二的耕地在山上,薄地低产,为了捂肥那贫瘠的黄土,大块的地,村民们硬是用农家肥,一把一把揉搓在干土里,养成能长庄稼的“熟地”。那些小块的,种三年,撂两年,不够种就开荒。
那时的知青,一律跟着壮劳力一起“动弹”,无论男女。农忙时节,几乎每日都要爬“大高坡”去后山,路上得走好一阵子,怕耽误工夫,早、中两餐都在地里吃。而村里的婆姨和女子们,则不用上山。队长宣布“妇女”如何如何,是不包括女知青的。
不足三分之一的川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宝地。全村300多人的吃穿用度,大部分是从这里刨出来的。同样的农作物,比如谷子、糜子、玉米,种在川地里,就比山地的产量高好几成,特别是麦子这种细粮,最认好地。除了庄稼,村里还在川地上种了花生和西瓜。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这些“经济作物”得藏着,周围种上玉米。
因有这片川地,春种秋收,苦中作乐。夏天卖西瓜,秋天卖花生,不但可以分得一点钱,还能解馋。老乡过年走亲戚,花生可是重礼;我们带回北京,也是好东西。西瓜村里统一卖,换了钱分给村民使唤,当年我没少跟着村里的驴车进城去卖瓜,我们石窑的旱地西瓜、香瓜,在延安很有口碑,非常好卖。想吃就去瓜地,管够,秋后算账。老乡们多舍不得,知青只管眼前,吃痛快了再说。等到“算账”才发现,钱被扣得所剩无几。
如今,走在昔日的川道上,满眼砖房、商铺。我们记忆中的麦田、瓜园、花生地,变成了游乐场,商店、餐厅。脚下曾经的良田,抹上水泥,就再也长不出粮食了。山地“还林”,川地出租,村民没有了土地,靠补贴或其他营生过活,虽说日子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我这心里,总觉惴惴的,很不安。租地换钱,是发展还是短视?本有疑问,但见当年那些穷后生,到了老年,终于过上“不劳而获”并为之满足的日子,我就别多说什么了,惟愿乡亲们今后过得更好!
这次回来没有上山,那座大高坡,似乎也爬上不去了。这是2009年拍的,退耕还林之后,不再种庄稼的山地,长了树,长了草。老乡说,这些年光景好了许多,即使雨水再多,也很少发生洪涝。
摄于2009年。远处梯田的轮廓还可以看出,当年修这田,不知花费了多少劳力,辛苦了多少年。据说前几年,离村比较近的山地里,有的村民还种点什么,这几年已经没有人再种了。
摄于2009年。那时川里还有庄稼和蔬菜大棚,如今这景已经像北京的城墙,再也看不到了。在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时候,农村青年向往进城。他们不满足于和老年人一样,靠退耕还林和租地的补贴生活。
这次所见,当年的庄稼地,已经变成了一座预制板厂。川地租给开发商,留守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地租。我问喜明,钱够花吗?喜明说,农村和城里不一样,粮不花钱(退耕怀林补贴),水不花钱(山泉),烧不花钱(从山上引的天然气),电费便宜,自己种点菜,山上有梨、苹果,核桃,每人每年几千元就够。眼下各种补贴,可以达到或超过基本生活需求。
一条公路纵行川道,从村口经过,向南是延安,向北通往安塞方向。过去若从村里去安塞县的延河湾赶集,得走15里土路,来回至少多半天。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车,无论上安塞还是下延安,踩一脚油门就到。
村口对面,这座建筑的牌子上写的是:“河庄坪镇石窑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便民服务站”,石窑的村民能享受什么样的便民服务?这得问问老乡。
离村最近的一片川地,如果没记错,“自留地”应该就在这一带。那时候村民都珍惜自留地,给自家干活,最是精心。好歹种点啥,以补青黄不接时的饥荒。知青却不当回事,搭眼一看,哪块荒,哪块就是知青的,生把个好地白瞎了。现这里租给开发商搞起了经营。
气候转凉,水上乐园歇业。据老乡说,夏天这里非常热闹。我们开玩笑说,以后避暑,不如就回延安,住在村里,每天来游泳,估计消费不高。
来旺两口子租了间门店开小超市,主要卖饮料和小食品,据说旺季生意非常好,三个月竟赚了十几万。
上次来时,老乡请我们吃饭,还要开车去7、8里路之外的井家湾“农家乐”,如今村口就有餐厅,而且里面很大。
若问吃饭的人多不多,看看门口停的车就知道了。据说夏天水上娱乐城的旺季,餐厅的生意也跟着红火。
老乡和他们的儿孙辈。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离开之后出生的,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知青”,只是听父母说起过知青的故事,但我们每次来,年轻人都陪着,忙前跑后,非常热情,很是看重他们父辈与我们结下的这份情谊。
本文发出后,博友放牛娃兄留评:“不花钱从山上引来天然气,这可是第一次听说。请教老城,这是咋回事?”“请教”不敢当,我还真不知道是咋回事!放牛娃兄是学者,遇事总要问个究竟。我实在是说不清,只好发两张图。
拉近看看。老乡说现在家家都这样,土法上马,用管子从山上的小气田把天然气引进自家院子里,没人找你收费,火苗一天24小时地燃烧着,做饭时坐上锅就行。天冷了就连铁桶带管子拉到屋里,非常方便。当然,冬天烧炕取暖还是要烧柴烧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