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城
(五)
从敦煌归来的十年间,尽管没有写过一行文字,也再没有去过敦煌,但是,心中一直有一种牵挂,我会经常关注所有可以找到的敦煌信息。无论文字图片还是影像资料,只要能看到,都不放过,一本保存多年的敦煌画册,也被我翻了又翻。
纪录片《守护敦煌》,是我的一位朋友和他的团队拍摄的,这部在巴黎荣获“第十八届世界科学与传媒大会主席特别奖”的纪录片,记录了敦煌学者们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保护敦煌艺术宝库的方法和过程,我的朋友也由此与“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以及敦煌学者们结下友谊。
2010年央视播出的10集纪录片《敦煌》,从“探险者来了”开篇,讲述了莫高窟千年的营造、藏经洞之谜、无名的大师、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路、梦舞敦煌、敦煌的召唤和守望敦煌。纵观敦煌漫长的历史,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些敦煌艺术的传播者和保护者。
常书鸿曾经与徐悲鸿、黎冰鸿一起,并称为“三鸿”,留法艺术家。在坚守敦煌的几十年里,常书鸿辛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出版了一系列画册,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书鸿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展览,从40年代末开始,把敦煌艺术介绍到南京、上海、北京,1951年曾赴印度、缅甸办展;1957年,常书鸿首次前往日本举办展览时,就有10万多人参观,创造了当时日本购票参观艺术展览会的最高纪录。从50年代到90年代,他八次赴日访问和举办展览,向更多的人传播敦煌。
继常书鸿之后,段文杰也来到莫高窟,据统计,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40年代末,段文杰及其同事对莫高窟洞窟进行的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所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在2008年的敦煌艺术展上,见到最多的,便是段文杰的临摹作品,画技十分精湛。莫高窟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50年代时虽然已经残破,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而如今这幅画已经看不见了,如果没有段文杰当时根据残画进行临摹和复原,后人将永远无法得知,130窟有这样一幅绝美的画作。
关于常书鸿、段文杰更多的故事,无论网络、书刊还是影视,已有诸多作品传颂,不赘述了。大爱无涯,常书鸿,以及段文杰夫妇,不但生前与敦煌相伴,身后还把自己留在了这里,在三危山下、宕泉河边,守望着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把生命留在敦煌、与莫高窟相守的,还有李仁章、毕可、窦占魁、许安、赵友贤等等。也许,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而他们的精神,却与敦煌同在!
我的敦煌记忆,无论怎样续写,也说不尽、道不完,不如就此歇笔。有一桩遗憾,顺便说一下,前些年敦煌研究院可以为有需求的游客开具“专家参观券”,票价200元,可看大约40个窟,还有若干“特批窟”,每窟票价250—500元不等。由于信息不灵,没有计划出充裕的时间,错过了参观几处精彩洞窟的机会。不知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缘分。
终于把这篇记录写完,想起来问一下自己,什么时候再去一次敦煌?

常书鸿(左)
段文杰(右)
敦煌将永远记住他们

段文杰“都督夫人礼佛图”临本,如果没有这幅画,后人谁能知道莫高窟还有这么精美的画作?



段文杰的其他几幅临本。再过千万年,也许敦煌壁画和雕塑终将化为黄沙,融入茫茫大漠,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以及他们的同事们,留给历史的将是莫高窟永远的辉煌!
(续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