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老城
荷兰之行,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也弥补了我知晓这个国家基本情况的某种缺失。比如,我一直以为欧洲这片大陆,所有的国家自然条件都非常好;竟不知荷兰这个历史上曾经的航海大国,其实充满危机,由于地势低洼、平坦,以至于有三分之一的国土海拔仅为一米,近四分之一的国土干脆在海平面以下。
尼德兰王国,这个国名的真正含义,也是来到荷兰才知道。“尼德”表示低洼,“兰”表示地方,合起来为“低洼之国”。还搞清楚了风车这玩意儿,并不是荷兰原产,而是从德国引进的;更见识了拦海大坝,如果没有这项工程,今天的阿姆斯特丹以及沿湖地区的洼地,则是一片汪洋。
古老的风车,宏伟的拦海大坝,这两样看似不搭,却为同一个原由而存在——荷兰人与大海抗争的产物。濒临北海,生活在莱茵河、玛斯河、西尔得河三大河川出海口处的荷兰人,长年遭受海水洪涝的威胁,为了生存,不得不筑坝围堤,与海争地。
修筑堤坝拦阻海水之后,风车的重要作用便显示出来,如果没有风车抽干围堰内的海水,则无法从大海中“捞出”土地;如果没有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也无法保障“捞上来”的土地避免沉沦的危险,更难以创造后来的繁荣强盛。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风车和拦海大坝,造就了今日的荷兰。
抗洪排水是荷兰人历史上一直经历的过程,饱受洪涝肆虐的荷兰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建成堤坝的总长度达1800公里,向大海索回70万公顷土地。但是,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建成20多年后的1953年2月1日,荷兰再次遭遇风暴袭击,海水倒灌,淹没了5.7%的国土,造成1835人死亡,4.7万座房屋被摧毁。
因此,荷兰政府决心建造大规模的三角洲工程,修建12个大型防洪项目,这项被称为“登月行动”的工程,于1958年正式动工、历时30多年,直至1982年才完工。据悉,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可使鹿特丹及其附近地区的近百万人民免遭洪水威胁。

从比利时到荷兰,这是我在“风车之国”荷兰境内看到的第一个风车。风力发电站和古老的风车既有渊源,又完全不同。

真正的荷兰古代风车在这里——小孩堤防。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是从大巴中拍到的。鹿特丹向东15公里,莱克河与诺德河交汇处,有一片1740年建立的由19座风车组成的排水系统,这是荷兰最大的旧风车遗址和最知名的景点之一。

风车对于荷兰人说,最重大的意义,便是拦坝抽水,保护生存栖息的家园。尽管如今风车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功能,但它依然作为一种象征,受到荷兰人的喜爱和保护。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风车日”,据说这一天,全荷兰的风车会一齐转动,充满喜庆,场面壮观。

小孩堤防之名来源于民间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1421年,荷兰遭受严重水灾,大片土地被淹没。人们在寻找生还者时,发现一个漂浮着的木摇篮,摇篮里安睡着一个婴儿,和一只为了保持摇篮平衡不进水而来回跳动的猫。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据说,很多荷兰人喜欢猫,也与这个传说有关。

风车作为一种动力,从十三世纪起,便在多风的荷兰大有用武之地。十六七世纪,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近郊,出现了很多风车带动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风车被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和造纸。

为了使风车发挥更大的作用,荷兰人对它进行了改造,他们首先为风车配上活动顶篷,并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式风车。

据记载,十八世纪末,荷兰全国的风车约有一万二千架,每台拥有6000匹马力。风车除了对荷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之外,荷兰人还创造了高达9米的抽水风车,用以排除沼泽地的积水。

这是小孩堤防的一座风车博物馆,门票6欧元。由于时间紧张,没进去参观

另一个著名的景点“风车村”,位于阿姆斯特丹向北15公里的桑斯安斯。这是一处有村民居住、开放式的保留区和博物馆。与小孩堤防相比,这里的商业味道似乎更浓。

风车村博物馆,包括木鞋制造厂、白蜡制造厂、面包房、奶酪和奶制品作坊等,以及古老的造船厂和100多年的杂货店。五座风车中,有三座向游人开放。

桑河沿岸漂亮的民居。由于这是一处有常住居民的旅游景点,因此,住在这儿的人,每日都与古老的风车和络绎不绝的游人为伍,想必,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状态。

位于库肯霍夫公园的这座风车,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最初也是被用于从圩堤中抽水的。风车内部比想象的大,在二层露天平台,见到一位管理风车的老人。据说至今还有一些荷兰人居住在风车中,外部造型古老的风车,内部的生活设施却是现代化的。

由于功能不同,外表相似的风车,其实每一座都不一样。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蒸汽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发展,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逐渐被淘汰。

而如今,利用自然风力的风车,由于环保、没有污染,重新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所以,用以风力发电的现代风车,在世界各地随处可以见到。图为在诞生古老风车的德国北部,一处风力发电站的风车。摄于2010年5月。

这里是著名的阿夫鲁戴克海造地大坝,荷兰近代最伟大的围海工程,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防。1927年破土动工,1932年5月完工。此后不断抽出坝内的海水,到1980年,累计造地2600平方公里。剩下相当海湾的一半面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淡水湖。

从地图上看,拦海大坝位于左上角,北海与现在的艾瑟尔湖汇合处,标注着一道红线。史载,从13世纪起,荷兰因海水侵蚀土地面积减少56万公顷,因此,修筑大坝是荷兰人生存的重中之重。非常钦佩伟大的荷兰人非凡的创造力和他们不屈不饶与海洋搏斗的精神。

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的设计者,是荷兰著名的水利工程师莱利(Cornelis Lely),他采用当时世界上水利技术的最新成果,设计了这座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莱利于1929年1月14日逝世,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工程的竣工,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为了纪念莱利,荷兰人用他的名字命名弗列弗兰省的省会,并在莱利斯达市政厅、市中心和拦海大堤的西端,分别树立了他的塑像。

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宽90米,长32公里,高出海面7米。上图左侧是海,右侧是湖,两侧高度差显而易见。如天气晴好,可看出海水和湖水颜色明显不同。我们去时厚厚的云层在天空翻卷,大坝上风雨交加,非常冷,没有看到湖海分明、“海天一色”的美景。我想,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对荷兰的威胁太大了,假如海平面高于大坝,不是还会发生海水倒灌的悲剧吗?也许正因这种忧患意识,荷兰人非常注重环保。

这是坝内艾瑟尔湖一侧。围海造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由于荷兰全境均为平原低地,缺少石头,为筑坝需要,荷政府在全国动员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资从法国和葡萄牙等国进口石头,满足了工程石料的供应。

荷兰只有一千多万人口。为了建造拦海大坝,建设者们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劳动。这是一座纪念建造工人垒石筑坝的雕像。

瞭望塔一层,纪念大坝建造者的浮雕

一位父亲正在介绍莱利及拦海大坝的示意图前给儿子讲什么,大概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和这项荷兰人引以自豪的工程。

这位父亲带着儿子来到瞭望台的观望镜前,他是否想告诉儿子,大海怎样变成了湖泊,海底怎样变成了土地?

再欣赏一下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面向另一侧拍摄,左侧为湖,右侧为海。屹立在堤坝高处的莱利,守卫着自己经过周密考察倾心设计,却没有看到完工的伟大工程。从与海谋田,到退田还海,随着环保科技的进步,荷兰人意识到,治水,仅靠堵还不行。他们通过生态化设计,拓宽河道,海岸以沙为墙,甚至将已经围垦出来的洼地淹没,回归大海,恢复生态环境,让拦海大坝变得越来越“绿色”。
注:最后一幅登高眺望的图片由好友小黄钻杆拍摄,在此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