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往事·关于巴赫(下)

(2010-10-19 14:49:13)
标签:

巴赫

管风琴

赋格的艺术

音乐

分类: 文博体苑

文/老城 

 

(二)

 

    关于巴赫的作品,掉一下书袋:巴赫一生一共写了800多首乐曲,包括近300首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约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以及3首圣乐曲和许多其它乐曲。

 

    为管风琴创作的乐曲,是巴赫音乐的精华。据说明末清初,管风琴曾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进入中国。而我第一次听管风琴音乐会,则已是90年代初期,在北京音乐厅。那琴声虽然妙不可言,却神秘而遥远,听的机会终究很少。巴赫的作品,较为耳熟的,还是钢琴和小提琴。

 

    90年代末,女儿刚上大学时,常在一个音乐网上流连,那里聚着一群爱好音乐喜欢旅行的年轻人,多是学物理和计算机出身。初露锋芒并颇为高产的马慧元,也常在那里出没。一个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却常为音乐刊物撰稿,她的文章,是那个论坛最受欢迎的文字产品之一。

 

    因为女儿,我也混迹其中,弄了个大路网名,潜水为主,偶尔也插句嘴。马慧元的随笔,就是那时候发现的,开篇便是《北方人的巴赫》。大约从1999年起,读了关于巴赫的系列音乐随笔后,我开始关注马慧元。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孩15岁才学钢琴,但热衷古典音乐,赴美留学后,在研修专业的同时,学习管风琴演奏。

 

    后来,我的网名无端被盗用,再后来女儿出国,我便从那里撤军了。偶尔故地重游,常来常往的已换了陌生人,极少再见马慧元的踪迹。以前也读过别人“写”的音乐,但不是“老马”这种写法。游走在电脑网络、音乐文字和管风琴之间,马慧元的文章,是站在专业人与发烧友的围城边上,写给爱乐人看的。

 

    再说巴赫。300年前的德国爱森纳赫小镇,弥漫着巴赫家族律动的音符。在图林根林山麓、赫瑟尔河畔,J.S.巴赫似乎是为了家族的荣耀而生的。他的音乐,尽管在当时广为演奏,但是,那种面对苍穹的独白,不是写给他所生存的时代,而是写给后世,生活在他身后几百年的我们。

 

    我的巴赫和马慧元的巴赫,其实是两代人的巴赫,“同曲异工”。巴赫是一座丰碑。他的最高成就,是复调音乐。他为独奏小提琴创作的六首奏鸣曲与古组曲,也就是圈内称的“巴哈无伴奏”,代表着无伴奏小提琴音乐的峰巅。用梅纽因的话说,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在小提琴演奏家心目中,如同基督教圣徒心目中的《旧约》(《新约》则是帕格尼尼)。

 

    上世纪90年代初,连西安这样的内陆城市,国际音乐交流也多起来。1991年12月,日本小提琴演奏家浦川宜也在西安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演奏了他拿手的《恰空》舞曲。在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曲中,《恰空》无疑是最为精彩的乐段。依稀记得,浦川宜也的演奏颇有光彩,左手几乎无懈可击,但疑似右手略欠腕功。当然,《恰空》之绝妙,不惟技术。

 

    浦川宜也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国立音乐大学,获首席最优秀毕业奖,曾作为优秀演奏家活跃在欧洲乐坛,钟情巴赫,出版过《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全集。第二年,浦川宜也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开了大师课,却没有举办音乐会。这位东京艺术大学著名教授,显然非常明白在什么地方可以演奏、并且演奏什么曲目。

 

    学习巴赫,女儿最早的课程是“小步舞曲”“双提琴协奏曲”,简单,却很好听。而“巴哈无伴奏”,则需要经年练习。赴美前夕,女儿几乎每天与它较劲,虽然目标是音乐教育而非音乐表演,但演奏水平同样至关重要。那段时间,我也同步听了不少巴赫,甚爱其中的赋格曲。一把小提琴犹如一个乐队,那样博大宏伟的结构,只有巴赫能写出来。

 

    细想起来,五年里还是听过巴赫的。女儿第一年暑假回国,在母校举办了一场小型演奏会,特邀她的同窗好友,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的王丹阳友情出演第二小提琴,演奏了巴赫的“d小调双提琴协奏曲”。倾听中,依稀看到幼时的女儿,眼前浮现出那本卷边儿的《铃木小提琴》乐谱,老师用铅笔一一标出错处,旁边是一个个惊叹号。

 

    前些日子,读一位河庄坪插友写管风琴的文章,那叫一个漂亮!读得我想拍桌子想骂爷。作者回复评论说:推荐听巴赫。屋里,车上,写东西,睡觉,什么时候都可以听。听进去。舒坦,说的是内心。你真的会哭的……是啊,当内心需要沉静一下时,最好听一段“托卡塔与赋格”,或者“巴哈无伴奏”。

 

    这会子正听着呢,一个非常棒的版本,《赋格的艺术》,奈维尔·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