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城
起飞时刻,我按空姐之嘱,确认身边9岁的小乘客,安全带已经系好。这位眼神有些忧郁的小姑娘颇为不满地说:我都坐过好多次飞机了,我跟表姐在一起挺好的,不喜欢和大人坐。我安慰她:没关系,等飞机平稳了,你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座位,跟表姐坐了。
从匈牙利回国时,我们发现候机的孩子非常多。与一位男子一聊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匈牙利做生意,暑假全家团聚,现在快开学了,孩子们要回国上学。由于家长忙,不可能都有空接送,就互相委托捎带。男子指着身边的三个孩子说:一个是我的,两个是朋友的。
他说,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布达佩斯,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被送回老家。父母在匈牙利闯荡多年,有了事业,买了房子,很难再回到家乡。孩子虽然有永久居留权,也可以入籍,但他们拿的都还是中国护照。“我们觉得没必要在那边入籍。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家乡反而倒越来越好。”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只好留在亲戚家或学校里,他的孩子就长年住在老师家,老师照看着好几个孩子,管吃管住,还管监督学习。
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说,她和丈夫已在匈牙利经商10年,开了家店,还买了房。她说,孩子的问题最牵扯精力,小时候可以自己带,一到上学就发愁。把这里的一切丢掉回国觉得可惜,不回国又觉得家不完整,而且太辛苦。很多人都和她一样进退两难,但为了多赚一些钱,增加点儿家庭积累,还得坚持。
这些孩子属于“国际留守儿童”。其中学龄儿童最多,也有幼儿和中学生。据说,他们经常像候鸟一样,暑假飞到匈牙利父母身边,开学前又飞回国,住在寄养家庭继续上学。和国内进城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物质条件要好很多,穿的、戴的、玩的都不差,有的还是小名牌。个个都是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但他们最缺少的,同样是亲情与关爱。
起飞前,一位空姐前来征求意见,问可不可以把一位小朋友换到我旁边,因为民航规定,飞机起飞、降落时,儿童旁边须有成人,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照应。而有的成人带好几名儿童照顾不过来,需要其它乘客帮助。我当然爽快应允,于是这位随舅舅登机的小姑娘,就被安排在我旁边,同伴则被换到另一名儿童旁边。
小姑娘告诉我,她家是温州的,父母做童鞋生意。她上三年级,有一个上初中的姐姐和一个5岁的弟弟。“我和姐姐、弟弟都是在外国生的!”说这话时,小姑娘显得挺骄傲。据说,匈牙利虽然有双语学校,但是,很多家长还是选择把孩子送回老家,在国内上学。
父母在国外忙生意,孩子们不是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跟叔叔舅舅姑姑姨姨,还有的跟老师。一家两、三个孩子的,往往分住在多处。小姑娘说,她姐姐在杭州住在老师家,自己跟小姨住在老家,弟弟跟父母住在布达佩斯。她还说:“弟弟明年就该上学了,我妈妈说,也要送他回中国。”
我问小姑娘:“这里好还是老家好?”小姑娘说:“当然是这里好!”“为什么?”“这里有爸爸妈妈呀!”挺这话心里一沉。长期远离父母的孩子,不知道哪里是他们的家。想轻松一下气氛,我又问:“去过别的国家吗?”“去过,克罗地亚、意大利、葡萄牙!我妈妈说,让我好好学习,以后到外国留学。”“到匈牙利留学?”“不是,我妈妈说,要到说英语的外国留学。”
飞机平稳后,小姑娘要回原位,迫不及待地和我说再见。问了空姐得知,本次航班共有160名乘客,其中68名儿童。空姐说:“有的乘客带好几个孩子,这是我在这条线上遇到的儿童最多的一个班次,所以有点忙不不过来。”
确实,我看这次航班有三个特点:一、空姐们非常忙碌;二、机舱里始终很热闹;三、卫生间使用率出奇低——好像孩子们不到急需,都顾不得上厕所。我和同伴开玩笑说,这架飞机好开,坐满了也没多重。
据了解,孩子的父母大多来自浙江、福建一带农村。这些赴海外淘金者,以远离家乡、牺牲家庭完整为代价,艰辛创业。为了获得比在国内更高的收入,承受着常人无从理解的骨肉分离之苦。他们的孩子,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在安全感、身心健康及学习等方面,比成长于完整家庭的同龄儿童,缺失的是最珍贵的亲情。这些处于边缘状态的国际留守儿童,也需要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更多的关爱。

登机了,大人孩子各忙各的

第一次在飞机上见到这么多孩子(摄影:小燕)

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大部分孩子被安排在中间的座位上

经常出门,一个个小大人似的(摄影:小燕)

姿态表情各异,哪一个也没闲着(摄影:小燕)

前后左右都是小朋友

这几位扎上堆了

这一位有点孤独

多漂亮的小姑娘,可惜照虚了

我邻座的小姑娘,这孩子眼神有点忧郁

孩子多,忙坏了空姐(摄影:小燕)

跟着舅舅和表姐回来了
背着“喜羊羊”书包的就是邻座小姑娘

出关时,遇到一位由空姐护送的韩国“邮寄儿童”
看来顾不上照顾孩子的,不光是中国的父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