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城
老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689
  • 关注人气:7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回延安——我的石窑(5)

(2009-10-18 20:47:57)
标签:

延安

石窑

村落

田野调查

姓氏

分类: 我的陕北

文/老城

 

    虽然我在石窑只生活了两年,但是,它使我对中国西部农村有了初步的认知,它给予我的关于另一种生存状态的体验,从生命意义上看,远远超过了我所有的城市生活经历。这也是我对它始终不能忘怀的重要原因。

 

    石窑是一个自然村落。我们插队时,村里只有五、六十户人家,280多口人,加上16名北京知青和5名延安知青,不过300来人。那时它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大队,不像大部分大队那样,下边又分为若干个生产队。

 

    插队之前,和大多数那个年代的中学生一样,我已有多次下乡劳动的经历,北京郊区的密云、顺义、平谷、南口等,在好几个村子里住过。而到了石窑,发现一个现象,全村几十户,居然有十多个姓氏,却没有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主族。在我印象中,农村一般姓氏集中,每个村都有几户大姓,甚至全村一个姓。

 

    人类学家王铭铭在他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一书中,阐述了他对闽台三个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的思考,提到姓氏问题。如闽南的美法村,有570余户,由陈氏和李氏组合而成,其中陈氏家族占人口和耕地的90%以上。另一个村落塘东村虽有姓氏杂处现象,但在六个自然村中,塘东村的大姓蔡姓,人口和户数占到全村的五分之三。

 

    陕北的村子也不列外,虽说我没有对此进行过调查,但从村名,就可以看出其姓氏主族:赵家岸、李家湾、解家沟、崔家圪崂。。。而在石窑,举一个例子可略见一斑:当年的大队干部几乎没有重姓的:支书刘佃保,大队长郭汉富,会计杜修明,民兵连长呼振才,贫协主席张老汉,妇女队长张海平——此张非彼张,海平是外村嫁过来的,与石窑张家不是一个家族。

 

    回忆起来,村民中我能叫上名字的,至少超过10个姓氏,除了以上5个,还有谢、邢、王、高、苗、李等姓。对于一个没有显著的主族、诸多姓氏杂处的村子,它的形成可能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惜石窑没有进入人类学家的视野。如果有机会作为陕北农村的个案,对它和周边村落进行田野调查,一定会有很多有意义的发现。

 

    关于我的石窑,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该打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