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风采依旧

(2008-10-08 09:51:58)
标签:

香港

东方之珠

维多利亚港湾

健康咨讯天地

杂谈

分类: 华夏掠影

文、图/老城

 

        香港是一个不会令人厌倦的城市,至少我认为。它是富人的天堂,是游人的风景,也是很多怀揣梦想的人为了生存而打拚的战场。香港所具有的吸引力,让内地人很愿意走进和深入。十一前匆匆的香港之行,再次印证了这种感觉。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繁华的街市

 

         二十多年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香港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八十年代初谁有幸赴港,周围的人都很羡慕。脑子活泛点的,会想方设法一去。我在西安工作的一位堂弟,就是按耐不住好奇,花八千块钱买了个“姨妈”,以探亲名义赴港的。那时,针对内地人的强烈需求,中介机构纷纷开动脑筋,与一些港人,大多是孤寡老人联手,专门经营赴港生意,想去香港,只要出钱,就可以得到一封“姨妈”或者“叔父”的邀请函,赴港“探亲”。堂弟受这位素昧平生的“姨妈”邀请,美美逛了一回香港,回来说到见闻,感慨不已,听得我也充满向往。可惜没有闲钱买个姨妈什么的,去香港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海湾黄昏

 

        大约八十年代初,先生到深圳公干,逛了著名的中英街。当时的中英街是人们心中的购物胜地,黄金首饰和进口电器物美价廉,游客争相购买。虽然中英街深圳一侧竖着“不准越界”的牌子,但游客仍可到香港一侧的店铺购物。我由此有了第一件首饰,先生“跨界”购得的一条“谢瑞麟”项链。尽管我并不喜欢金银饰品,尽管那款式早已过时,我却一直珍藏着这件中英街纪念品。而我自己见识这条街,则是在10年之后了。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中英街(本图来自网络)

 

        有机会去香港,是在它回归之后。第一次是和北京广播电台的朋友一起考察健康教育项目,香港医管局设立的“健康咨讯天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健康咨询活动,使我们深受启发。后来组织活动,参照了不少这里的思路。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不眠之都

 

        去过香港的朋友,有的不喜欢那里,我的感觉却不同。应该承认,在过去的年代里,英国人把这块弹丸之地经管得不错。激情的维多利亚港湾,繁忙的中环,宁静的太平山,浪漫的浅水湾,繁华的商业街,都令人喜欢。当然,不喜欢狭窄的空间和拥挤的街道。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一家两制”的爱情结晶——每天过关上学的孩子

 

        回归初期,港人对大陆和大陆人带有显而易见的抵触与成见。头回随旅游团赴港,那位中年女导游“曹P”一路絮絮叨叨,不知为何怨气很大,好像跟我们这一团人都有仇似的。可是把大伙带到铜锣湾,她就傻了,那个团一半人来自北京郊区,个个大开钱包,金银首饰服装化妆品狂购,好像东西不要钱。一了解,原来这些因村子搬迁富裕了的农民,都是头一回来港,一位大嫂说:“来一趟不容易,得多带点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曹P阴沉的脸这一刻终于绽出一片灿烂。

 

再访深港——东方之珠 <wbr> <wbr>风采依旧

 

紫荆广场

 

    以后的香港渐渐有些变化,从机场、海关就能感觉到港人的态度已经和前几年不同,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2006年我两次从香港过境,感受到机场一流的服务。那次一位同伴丢了行李,工作人员主动询问,又将同伴送到咨询处,很快查证行李还在悉尼机场,并承诺尽快与对方联系,追回行李。态度之好,效率之高,令人钦叹!当同伴经深圳回北京第二天,行李也经香港到达首都机场。

 

    2008年初秋,奥运会刚刚结束不久,我的短暂香港之行实在未尽人意,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度拜访这座自由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