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读历史兼说《明朝那些事儿》

(2008-01-29 20:10:03)
标签:

历史

秦史稿

明朝

蔡东藩

黎东方

分类: 散文随笔
文/老城
 
   昨天好友小聚口福居,同事的女儿、一位小辈赠我一套《明朝那些事儿》。由于已在网上浏览过,当晚抱卷夜读,很快把四册书大致翻看了一遍。感觉正如作者之意,正史也可以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

 

   其实,从前也有人把历史讲得很有意思。别的不知道,亲身领教过的,是俺家先生的老师、《秦史稿》的作者、已故秦汉史学家林剑鸣教授。林教授曾先后在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任教,后任法律出版社社长。第一次听他的讲座,还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的林先生正值中年,学养深厚、风流倜傥,毫不亚于当今的学术明星易中天。

 

    当时,他以现代人的语言,把秦朝历史诠释得有声有色,听众静时鸦雀无声,兴时笑声掌声一片,不怎么喜欢历史的我对秦史发生兴趣,就是因为听了他的课。可惜林先生笔下的《秦史稿》,沿用的还是传统写法,读起来远没有听讲座那样扣人心弦。如果他按照课堂语言去写,那我们在几十年以前就可读到“秦朝那些事儿”了。

 

   关于趣说历史,我查了一些资料。往早里说,60多年前就有人尝试讲述通俗历史。一位名叫黎东方(1907-1998)的学者,抗战时期,曾以40法币一张票的门槛,在“陪都”重庆一家剧院讲述三国历史,要知道,那时候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400法币。接连十天,听众踊跃,盛况不衰。

 

    黎东方原名智廉,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苏,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曾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大、清华、中山、复旦等大学。他以独创的“细说体”,写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著作,深受读者欢迎。

 

   更早的通俗史学家,非蔡东藩(1877—1945)莫属。此公90 多年前就已开始传授通俗历史。蔡东藩系萧山人,从1916年至1926年,共写历朝通俗通义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计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史代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和《民国通俗演义》(部分)等。记述了公元前221年之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蔡氏本着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开创了系统地通俗讲史的先河。

 

   到了当代,凭借电视传播的巨大影响力,讲述“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的湖北人易中天,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与前辈学者数量有限的读者和听众相比,易教授的受众数以亿计,令前人望尘莫及。

 

   说完汉代和三国,就该说说明朝的事儿了。我虽然热爱阅读,却经常孤陋寡闻。2006年,洋洋洒洒百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狂飚突起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先在网上窜红,又畅销20余万册,直逼易中天的“心灵历史”读物。当年明月,28岁,据说是一名公务员,专业既非文学又非史学。还是经同事女儿的推荐,我才知道这位红透半个网络、让很多喜欢历史的人耳目一新,甚至引发“明月门”事件的年轻写手,才在他走红一年以后读到《明朝那些事儿》。原来,历史可以被写得这么好玩。

 

   说起送我书的小辈,也是小小年纪好生了得。本科毕业于国内名校新闻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名校传媒专业,回国后先在《百家讲坛》实习,接着进入一家国内权威网络传媒,再后来考上国内一著名高校头牌传媒学者的博士研究生,是一位我看着长大、并让我十分看好的80后。

 

   从蔡东藩、黎东方,到易中天,再到当年明月,通俗历史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终于走进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生活,趣说历史,让普通中国人更多地知道一些先人的故事,史学家或者票史学家们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