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 闽地闻香(十一):罗源陈太尉宫

(2017-03-23 21:08:54)
标签:

罗源

陈太尉宫

宋构

梭柱

皿板

分类: 浪迹天涯
[原] 闽地闻香(十一):罗源陈太尉宫

图/文:胡波

http://s16/mw690/001nUGx1zy79JCeceoTbf&690
图1.陈太尉宫宋代斗栱
     
       继华林寺大殿后,陈太尉宫肯定是来福建第二处非去不可的地方,这一天的计划就安排罗源县的两处国保,陈太尉宫与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从福州火车站附近的住处步行到福州汽车北站花不了几分钟,前往罗源的高速快运非常便捷,到了罗源后在凤南运输站转乘前往中房镇的班车,这一带山路不少,上下乘客又频繁,所以车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了中房镇已过晌午,天空开始飘起了蒙蒙细雨,简单地解决了午饭,向餐馆老板询问陈太尉宫的地址,答曰在镇外的山丘上,兴奋的心蹦蹦跳了几下,直奔主题。
     
       出门前其实没有详细做功课,所以对半路杀出的“太史第”还是有点小惊喜,毕竟那么多年的老房子情结还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太史第”的寻访是从中房镇政府大楼对面的这两对旗杆石引发的,它们作为科举功名的标志物说明中房镇一定出过“大人物”,说来也巧,一位老先生看我们围着旗杆石拍照就上来搭话,他说附近有个林家村旗杆石更多更气派,他还给我们讲了中房旗杆石的来历,这个旗杆石的主人叫陈尚志,分别在他中举人和中进士时所立,老先生还带我们看了陈尚志当年建造的太史第,一处门楼、一处厅堂、两处天井合院式民居尚好。除了三坊七巷夜游的雾里看花,太史第应该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欣赏福建民居了,门楼出际深远的悬山顶轻盈舒展,插栱的层层出跳古意盎然,厅堂和民居里都悬挂“钦赐太史第”匾额,落款是“光绪丙戌科”、“翰林院检讨”,建筑简朴大方,少有雕饰,与同时期的江浙官邸建筑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不过这份淡雅之风与耄耋之年才功成名就的陈尚志也是不谋而合。
     
       出了中房镇,路边一些散落的古厝老屋在连绵的雨雾中闪现,望过去也是别有风味。走了一小段乡道,视野忽然开阔,陈太尉宫终于显现出来,只见大门外停了几辆私家车,慕名而来的本乡人不少,但多数是为了求得一炷香火便走,陈太尉宫马上又恢复了平静。陈太尉宫的管理员一开始对我们的相机很有戒备,通过一番闲聊和解释后他便开明起来,从陈氏的历史故事,说到陈太尉宫的建筑结构,作为陈太尉后裔的陈师傅充满自豪,但禁止摄像是这里不成文的规定,据说前几年一群日本游客来了要拍照都被他友好地请走了。对于一些古建筑或附属文物限制拍照,一直心存疑惑,或许是我们的文保机制存在太多的问题,安防设施不规范、文物盗窃猖獗、参观者素质不高等诸多原因给文物保护者带来压力,也给文旅爱好者的我们造成束缚,改变这种现状仍有待时日。
     
       陈太尉宫的前身是始建于五代时期的陈氏家祠,创建者陈苏为避战乱从河南迁居于此,因在当地组织乡民种茶养桑,开办乡校,死后被尊为“高行先生”,并立像供奉于祠,其才德被后世尊崇,南宋时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后又加封为“显佑嘉应侯王”,祠堂扩建,变祠为宫,其十五代后裔陈庆因抗金立功,牺牲后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也在此立像祭祀,后来这组祠庙建筑就俗称陈太尉宫,不过为了遵循宗族法制,陈太尉像仅设于配殿,正殿仍为始迁祖和二世祖的塑像,那位陈师傅称北配殿正中一尊陈太尉像是陈庆包骨真身像,屡毁屡塑,我们听着半信半疑,不过对这样一位正气凛然的英烈也是报以崇敬之心。
 
       陈太尉宫前后依次有门楼、戏台、看楼、配殿和正殿,资料显示门楼与戏台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筑,北配殿是明万历年重建,南配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而正殿中间部分为宋代原构,也是很多古建专家津津乐道的“大佛样”遗本。走近陈太尉宫,首先被它吸引的是门楼的如意斗栱,小木作的精细化表达和井然有序给建筑增色不少,门楼后戏台的八角藻井更是巧夺天工,不过后加的红色油彩有些画蛇添足了,戏台为倒座半活动式,中间的台面可以拆卸,这应该是流传浙赣闽一带的典型做法。戏台两侧各有两间看楼,檐口挑出垂花柱,看楼一端与戏台相连,另一端与配殿相连。配殿高于看楼五级台阶,下檐与看楼檐口齐平,而屋脊高耸做歇山顶,南北配殿体量及造型一致,为三开间前出廊,但在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北配殿带有一些早期做法,如礩形柱础、梭形金柱、丁头栱、凸字形须弥座等,明间丹凤朝阳的天花藻井四周设有一圈斗栱,其尺度与样式与一侧南配殿也大相庭径,难道明末重建参照宋式或旧料重构?
     
       陈太尉宫最精华的部分是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其中明间前端两间保留了宋代原构,即上檐部分,前后轩廊、次间副阶与明间后端为明清改建或添建,即下檐全部,如此“单檐变重檐、晚期包早期”的做法在江南早期木构上都有相同表现,当初人们用这种方法不仅保护了原构,还扩大了祭祀空间,不能不说是一种既环保又文保的做法。宋构部分用礩础或圆形高础(疑似裁柱后加),梭柱明显,立柱之间用阑额连接,下皮雕刻开光线条,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为双杪单昂六铺作,耍头为昂形,昂为假昂,昂面有与华林寺大殿相似的曲线做法,前后檐及内额柱间设补间铺作各三朵,进深方向两间分别为一朵与两朵,式样有与柱头铺作一致者,有单栱素枋,有单栱重栱叠加,有出两跳或三跳华栱承托梁栿等,最顶部再用斗栱承托天花藻井,穿斗式草架,覆水椽屋面。这些琳琅满目的斗栱根据所在位置各司其职,保持了一种舍我其谁的结构功能,且沿袭了宋以前做法,如皿板、大栌斗、鸳鸯交手栱、重栱令栱、扶壁栱、偷心造等。
     
       张十庆老师在他的《福建罗源陈太尉宫建筑》一文中对陈太尉宫评价颇高,他说“比较福建现存几座宋构建筑,此殿可称最具古制,其古拙之处,甚至可见汉唐遗风,部分作法的时代特征当在华林寺大殿和元妙观三清殿之上。陈太尉宫正殿所示古制古风,似是福建宋构无一能及的。”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古建专家李竹君带领的考察队对陈太尉宫取料做了C14断代实验,发现有逾千年的构件存在,所以陈太尉宫在南宋重建中很可能保留了五代初创时的旧料,这也为它出现诸多古老做法提供了解释依据。
     
       时间过去五年,在朋友的微博里发现陈太尉宫到去年才完成所有修缮工程,当初的维修过程也是百转千回,半年的工期拖成了两年,有好友曾在2015年发回现场照片说施工单位出了质量问题,差点把这座国保古建修残了,听着手心直冒汗。希望陈太尉宫通过这次大动干戈能延年益寿,也希望自己择日重访能对这座珍贵的宋代建筑有更多的认识。
 


http://s6/mw690/001nUGx1zy79JChfvSJ55&690

图3.中房镇的古门楼

http://s16/mw690/001nUGx1zy79JChlSHlbf&690

图4.中房镇太史第建筑之一

http://s5/mw690/001nUGx1zy79JChsl0Mb4&690

图5.中房镇太史第建筑之二

http://s13/mw690/001nUGx1zy79JChywGMdc&690
图6.中房镇太史第建筑之三


图13.北配殿天花藻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