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

标签:
情感旅游 |
分类: 旅游、活动 |
2018年10月5日,在妻子的几个亲戚陪同下,我、妻子及妻弟来到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参观。
当时正遇上一剧组在此校拍《重庆谈判》。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创办于1870年,位于黑石山,从清代同治九年创办聚奎义塾开始,发展成聚奎书院,演变为聚奎学校,聚奎小学、聚奎中学,又先后与新本中学、江津三中合并。学校现在是重庆市重点中学,国家级“绿色学校”,也是江津区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基本简介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位于江津区白沙镇东南3公里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黑石山,是一所以高中为主,兼办初中的完全中学,隶属于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是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谐校园先进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级平安校园、森林校园和优秀园林绿化单位,也是重庆市唯一一所向游客收取门票的中学
校园环境
聚奎校园是重庆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发育最完美的森林学校,有国家级保护树近200余株。校园内独有的大小黑石,无数的古树名木、名花异卉、珍禽异鸟,70多处名人墨迹石刻,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聚奎书院"、明代的川主庙,陈独秀作最后一次演讲的鹤年堂等,与遍山的池、桥、碑、亭珠联璧合,统一和谐。珍贵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
聚奎校园黑石山,风景佳丽,闻名川东。《辞海》、《中国名胜词典》以及美国旅游图上均有记载。
明代,川主庙、宝峰寺依托此山丛林建成,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宗教寺庙园林,香火虽盛,却并不为外界所知。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文士欣赏此地的秀丽风景,留了"函谷"、"第一观"等赞词题刻。清末,白沙镇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四川四大镇之一,这激发了人们对发展文化教育的需求。于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茂密的丛林,奇异的黑石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被认为是读书胜地。他们决心在此兴学,经历了种种艰难,办起了聚奎书院,发展成为后的聚奎学校。
黑石山兴学以后,这里成为校园,学校又着手培植花木,挖池建亭,修筑山路,进行园林建设。随着聚奎声誉的增长,各地文士来往增多,黑石风景,逐渐为世所知。1912年10月,吴玉章被任为中央政府宣慰使来川到白沙时,便曾来此游览。校友吴芳吉(1910年毕业),在周游全国各地后赞扬聚奎校园说"就同等学校言之,见闻所及,更无风景佳丽胜于此者"。又说"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校友周开庆(1919年毕业)于1970年在台湾写的文章中引用了这段话,说"并非夸大之辞"。校友萧湘、邓鹤丹、吴芳吉、张采芹、邓少琴、邓燮康都深深留恋黑石聚奎校园,他们死后,按其遗愿安葬于此。
百年来,聚奎校园也经历了风风雨雨,1919年以后几年,黔军控制江津政局,任意变动校长,形成学校混乱局面。1921年2月杨学渊受委任校长,到任后,立即以种种藉口,大片砍伐山侧林木,护校森林为之缺其一面。留渝校友会债而呈控,杨被迫下台。其后值军阀混故,四乡匪患乘机而起,为了避乱,聚奎于1922年初迁到白沙镇上。黔军一营长驻黑石山,他们大肆破坏,学校园林损失极大,原始古树,多半在此时被砍伐。
1926年初,聚奎迁回黑石山后,邓鹤年、邓鹤丹兄弟,集巨资重建园林。两年之间,发动师生种植红枯七、八千株,香樟、梅花、紫微等花木杂树数千株,尤以菊花为盛,连年秋季都举办菊花会.并同时举办校庆,或恳亲会,或农作物展览会。在此期间,又建造石桌、凉亭、水池.为联,卑崖题刻,为园林增添人文色彩。经十年努力除原有参天古树外,环山擂林已十分茂密。在函谷下,九曲池侧的数百株紫微、数百株梅花(其中有数株绿粤、紫蒂颇为珍贵)均已成林,特别引人注目。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辑馆等文化单位迁来白沙又创办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大学先修班迁来了、川东师范、国立十七中等大中学校二十一所师生总计达万人,一时人文荟卒来游黑石山的人士大增。陈独秀、欧阳渐、梁漱溟、程希孟、卢前等均曾在此小住,陈可忠、蒋复璁、谢循初、曹刍、邰静农、曹靖华、胡小石、佘雪曼等常来游玩。冯玉祥、魏建功、唐圭璋等许多名人也曾来此一游,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文,给黑石山园林风景以很高的评价。浙江蒋复璁(中央图书馆馆长,后去台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称赞说"峰岚劲秀,水木清奇"。安徽程憬(中央大学教授)称赞说"黑石盘错,古木参天,松鸣禽嗓,一绝景也。"湖南周光午(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聚奎校长)也写道:"是山也,怪石盘错.古木参天,因风则松涛鸣空,别藓则云根宜座,草色侵人,禽声盈耳,如画溪山,不假人为之助"。词学家唐圭璋游后,所写《浣溪沙,黑石山晓行》中有"一路紫薇红冉冉,千株黄橘密垂垂"的描述。作家李霁野曾说"到白沙来,原是应朋友的约,来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后来他留在白沙,执教于女子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学校虽然日渐衰落,但校园风貌,比较完整地保持到建国以后。
对黑石山的风景园林,县人民政府一直关心保护。1950年修建成渝铁路时,有关工程单位派人来山准备砍伐林木作枕木,县长王昭闻讯,立即骑马前来制止。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附近区、乡,集中百余人来山驻扎,准备伐木炼铁,县委书记凌文远立即传下命令,不许动一木一石,黑石山园林才得以保存。
自1981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四川台、重庆台多次播放了有关黑石山风景的文章。1984年,市电教馆来山拍摄了电视片《黑石风光》,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文摘周报、南京周末报、四川画报等十余家报刊发表了关于聚奎和黑石山的文章数十篇。
抗战期中,曾在聚奎讲学数次的香港雪曼艺文院院长佘雪曼教授了解黑石山近况以后,为"问梅亭"题书匾额、1984年4月,他在70寿辰时,写了《黑石山诗画小记》一文,印多份,并将这一书法精品回赠给每一位向他祝寿的友人和弟子。
以下图片均为手机所拍,图片效果甚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