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二)
图.文/灰妹儿
我等下得青城山,车轱辘底下的道路明显开阔平坦敞亮许多,向右一拐,不销半个时辰,就到达了都江堰的正门——西南门。
车辆全部到齐,男人们脚还没沾地就齐刷刷地嚷着要找地方喝茶,一帮散淡的家伙。偶只好自各儿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跟随一群妇女儿童and老头老太义无返顾地进入了游览区。
都江堰,至今为止,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的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大型引水枢纽。
话说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偕同儿子率众修建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历经二千二百六十多年而不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的实证和奇观。
历史上兴建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时间的推移而沧海变迁,或湮没、或失去功效,唯有都江堰大旗不倒,独树一帜,源远流长,惠泽后代,至今,它还滋养着天府之国40余县的万顷良田(实际达到一千万亩,合66.6万公顷)和百万生灵。都江堰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水利建造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已名震天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从上到下由鱼嘴开始,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其中,内江的水流引入成都平原,主体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受新浪篇幅限制,未完待续。唉,这篇文章删减等待了12个小时才得以发表啊!就是一个字:晕!)。

(偶从西南角沿图中最长的那条黄色线路北上,灰妹儿的图片也依行走的时间顺序贴出。)

都江堰景区正门

(左前方的口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宝瓶口。左边的建筑是后来在离堆上建起的观景台。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和排沙量,在这里,水流量按每秒70立方米的速度流入内江,多余部分通过对面的离堆阻挡和分流。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又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又有工匠们开凿玉垒山时分离的石头相堆砌,故名离堆。宝瓶口分流,离不开离堆的坚固把守。离堆的右边是一个回旋沱,起缓解水势的作用。)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名“飞沙堰”。
飞沙堰乍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部位。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通过离堆的回挡,多余水流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内江平缓流动的江水

外江一泻千里

(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左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右边沿山脚而走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具有“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神奇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