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一词,对于我们、或我们的前辈、或前辈的前辈的中国大陆人来说,那是耳熟能详。但如果要用这个词,去解说一部香港电影,我想肯定让人不习惯。
当我在电影院,为《十月围城》里的某一句话、某一个镜头,而热泪盈眶的时候,我因此而想得最多的,却是“革命”这个词。
“革命的理想”、“革命的豪情”、“革命的无畏”贯穿于这部电影的始终。
我深感惊讶的不是影片中紧凑、紧张的情节;不是那么多大腕接近完美的表演;不是场景的分外真实。让我惊讶的,是这样一部革命的电影,竟然不是喜欢革命的中国大陆拍摄的,也不是将孙中山奉为国父的中国台湾拍摄的,它居然是那个喜欢与拿赌神、警匪、黑帮、爱情、搞笑、传奇说事的中国香港拍的。当然,故事发生在香港,香港人把故事拍成电影,自然也算正常。
一直以来,我觉得香港电影虽然也挺不错,蛮吸引人、感染人。对人物内心与命运走向的挖掘,很细腻、很到位。有过许多我觉得很优秀、很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但这么多年以来,我总觉得,他们刻意地在回避与革命相关的话题。
我原以为,时间已经冲淡了香港人对于革命的敏锐与兴趣,仿佛他们的革命意识,在太为长久的殖民压抑中消解了。因为自我接触香港电影开始,我就很少从哪部香港电影里看到过与革命沾上边的描写。所以《十月围城》浓烈的革命意味,让我深感惊讶。
但说到底,《十月围城》是一部香港电影,在弘扬革命精神之余,它体现出一种很地道的香港味,也就是细腻、精准的人情味。在父子情、父女情、兄弟情、朋友情、恩情、爱情的刻画上,都生动而又深刻。轻而易举就能唤起观众心里的那份真实的感动。那么多参与到这次行动之中的人,不能说都有多高的革命境界。好多人,连保护的是谁都不知。促使他们不顾自己的生死参与到这次行动之中,更多的与情义有关。而重情重义这个概念,自然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同与贺彩。
演员的表演,应该说,都很出色。那么多影帝、影后在一起竞技,自然能极大地碰撞出火花、挖掘出潜能。
但让我特别推崇的,是那一大把明星演员中的三个人——胡军、谢廷峰、王柏洁。因为他们仨,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胡军饰演的那个角色,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一直以来,胡军饰演的角色,我认为都留有缺陷,他一直都没能让他饰演的角色达到饱和。而他在《十月围城》里的表演,让我觉得无论从扮相还是表情、动作、语言和气度都没有一丝的缺陷,人物塑造得特别饱满。谢廷峰是因为不再扮帅,而让我觉得超越了他的过往的。我没想到他还可以把那样一个很底层的人物刻画得那么生动到位。王柏洁是个新演员,以前没看过他的表演,而片中那个他饰演的那个角色,让我觉得尤其真实。觉得那样一个人,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就应该是他那样的。
儿子一直不看好《十月围城》,他觉得陈可辛导演的几部大片,其实都蛮失败的。比如《投名状》、《江山美人》。他觉得陈可辛,只适合操作《甜蜜蜜》、《如果爱》那样的感情小片。看完《十月围城》,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早前的判断,他对《十月围城》的评价,依然不太好。他觉得一切都太老套了,无非是打打杀杀,且那么血腥,他说他临座的女孩儿,一直就没正眼看过电影银幕。有的地方不够真实,李宇春饰演的角色,被那么多炸弹炸飞,竟然没少点什么。儿子虽然有点鸡蛋里挑刺,但影片一些细微的缺陷也是的确存在的。
不过,虽然单从武打的角度,这部片子与其它的香港武打片并无太大的差别。但由于这部电影的革命意味,而让它完全有别与其它的香港武打片。
电影《十月围城》真的很革命!
写于2009年12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