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曾写过一篇日记,叫不把工作带回家》,引起极大反响。有些童鞋读了,不分青红皂白,尽信其言;有些童鞋,干脆就掐掉题目之后的所有文字,只记住了题目。就连我的一位同事,也跟我说:“老李,你能仗义执言,太好了。你的文章,我读了好几遍。我还给我老婆也复印了一份,让她去洗洗她老板的脑袋。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才能跟我一样,周五一到点下班。那些忙不完的事,等周一早上再做,多好。”我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知怎么回答他。于是赶忙又写了一篇文章叫《带一点工作回家》。结果这篇文章,鲜有人回应。而注意到两篇文章题目观点截然相反的人,则又指责,说我自相矛盾。
这个事情发生后,我开始思索,人们热烈追捧有些文章,学习有些观念,到底是它好,还是它切合了某些人当时的心境?换言之,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其实并非你文章写的有多好,或者你观点充满了真知灼见,而是你的文字,正好是读者心理需求的东西,如此而已。
理论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必有其主题,其说理和道理,大多都能一以贯之,论点、论据和材料,都能围绕主题展开,不至于自相矛盾。但在不同的的篇目下,展开新的话题后,可能其所说的道理,会有差异,乃至有些说法,甚至相反。例如,我就同时提倡不把工作带回家,和带一点工作回家。这是我自相矛盾吗?非也。这其实是对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工作方式的辨析和思考。这种所谓的矛盾,恰是我思考和提升工作方法、能力和技巧的前提。如果不管时空和当时条件,一根筋式的,凡工作一律带回家,或凡工作一律不带回家,都是有问题的。如果在这样的工作问题和学习上,读者不能自我消化道理,消除矛盾,融会贯通,则不仅会产生误会,乃至适得其反,产生贻害,耽误自己。
实际上,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成长中,其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认识、领悟、思考是不断积累、不断变化不断深入的,也是需要不断反思的。而我们对其认知和践行不断深入和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其不适,矛盾,并想方设法融汇贯通的过程。例如,有本书叫《钝感力》,强调的是我们对凡事迟钝一点,这样我们就不易受到伤害,更容易坚持和成功。实际上,“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确实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但是,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一切皆钝感,那明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又从哪里来?所以说,学习,是揉合矛盾,统一能力、知识、感悟与实践,让其产生更大价值的过程,而不是尽信书,或者尽信作者观点,并纠结在矛盾中,不能调整和调和的人。如果在学习中,连这种起码的思考能力都没有,我的建议是,那你干脆别学了,免得浪费时间。
不管看书读文,还是闭门自学,除了要接受和吸收新知识新观点外,更要思考,怀疑,触类旁通,交叉对比,特别是发现某书与某书、某文跟某文、某观点与某观点中有彼此冲突,或者与你所实践第某些方面有矛盾的部分,恭喜你,这下你可是掘到了金矿了。此时,正好是你重新检验思考,分辨不同的说法间的前提、假设、背景、条件、前因后果、适用情况、优先次序的大好时机的时候,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可有效将不同的理论调和转换成自己可适用、可活用的技能。如此,你放可出现所谓长足的,质的飞跃和成长,而不是人云亦云,搬转人家的文章日记而已。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当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发现方法和理论有矛盾之处时,你不应该将两者不分轻重和彼此并存于脑海中,而应该去找行家,或者自己亲自去实践去解惑,务必将其矛盾之处化解掉,免得某一天,错误的的方法忽然蹦出来,导致自己犯错。当然,这里所说的化解掉,并非指在两种方法观点中,非此即彼,也有可能两种并存,需要你协调统一,权衡不同条件下的比例。
在《选择卓越》中,柯林斯提到了,那些10倍速公司(公司发展速度和业绩是其它公司平均水平的10倍)的领导者,具备三种核心行为:严明的纪律、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和具有建设性的焦虑。但随后,柯林斯又补充道:严明的纪律并非绝对服从,而需要精神上的独立,要成为一个不守成规者;以实证为基础,并不意味着优柔寡断,而是以实证为基石采取果断行动;具有建设性的焦虑,可最大限度降低破坏性事件或巨大不幸阻止他们创造性的概率。
仔细琢磨琢磨这三个要求(或者说特点):严明的纪律与不守成规;实证(大量的取证和数据,必然会比较花时间)与果断行动;建设性(有创见,并积极促进发展)与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每一条本身是矛盾的,但却又是统一的,矛盾而又统一,其实是超越了一知半解,照单全收之后,融汇贯通了彼此的比重和分量,能在实际的执行中,拿捏好分寸,将似乎是弱点的部分转变成最强的行为。
化解矛盾,融会贯通,这其实才是在工作中高效自学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