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尔浪洼
古尔浪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35
  • 关注人气: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14-04-01 18:03:34)
分类: 事关专业

最近有点空闲时间,于是应承了帮老上司整理文稿。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

先说说老上司的概况。他解放前出生,是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50年代考入北京一名牌大学,毕业前遭遇文革。毕业后便下乡再造,荒废10多年光阴。70年代始分配到单位,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也就是说,36岁从头开始,重新出发。其后工作30多年,直到60多岁退休。在工作的30多年中,他从籍籍无名的化验室化验员起步,成为本行业知名的专家,乃至享誉国际的知名专家。

过去,我只知道他是本行业著名专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在行业中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威望。我在与他一起工作,以及离开原公司后,读过他的数十篇论文,受益良多。但也仅知这么多而已。及至替他整理文稿时,始知,他的成就远非这么多,他所做的,比我们所知道的多得多,而他的成就,也远比外界所知道的,多得多。只是他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故在学术成就外,外界知之甚少。

先说他的学术方面。他从36岁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最初,基本还是从他所从事的专业方面开始的,主要发表的是关于化验方法开始的。之后,他开始从化验室升迁到车间做技术,之后,很长几年,所发表文章都是围绕工艺技术而展开的。大约10年后,也就是他40多岁时,他的研究方向开始逐渐变大,从技术开发开始拓展到了企业管理,以及大生产的技术,基本走出了纯学术的范畴,开始将研究成果和大生产技术相结合。

到了1990年代,他的视野再度放大,由工厂开始扩大到了整个中国,其后,将近30年,他一直持续追踪和关注整个中国行业的发展,以及全世界范围内,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动态。在这过程中,他一边在做跟工厂生产密切相关的技术探索和研发,另外一方面,每年追踪整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并每年对中国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一些宏观数据做预测,整整坚持了30年。从90年初开始,读他关于行业追踪和预测的文章一直到现在,不得不佩服,他的数据完整,连贯,权威,系统,而他对整个行业的预测,也每每中的,准确率极高。可以说,他对中国这个行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世界第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约到了90年代中期,他不仅每年发布行业数据和相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趋势预测,更是超越行业之外,开始向行业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延伸。他发现这个行业中配套的材料、设备、一起、化工品等方面发展滞后,大大制约了本行业的发展,于是,自94年开始,他不停呼吁国家、行业支持整个产业链上薄弱环节的加强和扶持。他不仅呼吁,而且也走出工厂车间与书斋,参与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帮助一些创业者,近2、30年来,在他的帮助和参与下,使得这些工厂快速成长了起来。就我所知,目前行业产业链上一些知名的厂家里,他参与和持续支持过的工厂,几乎过半。

不仅如此,在有些领域,他多次鼓与呼扔未行动和起色之下,他干脆自己亲自下海试水。90年代末,他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拿出来,与别人合作,成立了一家仪器公司。他从事行业工作几十年,深知中国在这些产品专业检测仪器方面非常落后,几乎都被欧美和日本垄断,向外国人买仪器, 不仅要高价,支持服务费用昂贵,且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公司成立后,陆续开发了多种专业检测仪器,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某些设备仪器方面,还超越了欧美和日本,向国外出口。虽然做了如此重大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几十年来,他一直低调做人,隐在公司身后,几乎没有人知道,行业内最著名的这家检测仪器公司,尽然是由他创办的。直到他的公司要上市了,行业中关心上市企业的人,才从公布的文件中,读到了他的名字。

再之后,当越来越多的人谈起,大家才慢慢知道,他不仅投了一家公司,还向多家行业产业链上的公司和配套物料、设备公司,也投过钱,用他的说法,就是"以前攒点钱,谁做行业薄弱环节上的开发和有意义的事,就投一点,积极参与,以示鼓励"。如此说来,他又有点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所谓的天使投资。而且,他只专注于本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接近于一个早期孵化项目的天使投资人一样,虽然他在做这些的时候,还不曾听过这些名词,也不明白天使投资是干什么的,但他却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这使得他的投资意义和对本行业的贡献,不仅仅在学术上面,更是超过了学术范畴,影响面波及行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既然这篇文章是由他的学术文章引出的,写到最后,我当然得回到他的学术方面来,略做个小结。虽然,他在学术之外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是,他在学术方面的成果和成就,也是非常卓著的。我数了数,从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他每年发表至少3~4篇较有深度的学术文章,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篇在评选中进入当年行业中全国的最佳学术论文中去。每隔1~2年,他会编或者写一本学术专著。将他的论文和专著堆积起来,足足超过我的身高,如此说来,他真正的做到了著作等身!

也就难怪,他在70年人生自述中这样说:“祖国的大好河山,没爬过几座山,仅去过黄山、泰山;名家演唱的音乐会,歌剧,大学时看过《茶花女》,其余没欣赏过;古今中外的名著,名小说,极少能从头到尾看,没看过几本。"因为他的点滴时间,都用到了学术和行业发展上。

记得小时候读《荀子•劝学篇》,被老师逼着老大不情愿地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虽然意思也知道了,但也仅止于知道而已,再深,便没有太多理解和感悟了。及至编完老上司的学术论文,听完他点点滴滴的故事,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真正意思和意义是什么。再想想自己虚度光阴的几十年,真是惭愧地恨不得立马钻到地缝里面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