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2011-02-25 09:15:59)
标签:
李白虞炎谢眺玉阶怨杂谈 |
分类: 闲读诗词 |
以前,我以为,能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是好的。慢慢,读多了,发现,古诗的水平,原来也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将同类型的古诗摆在一起,对比欣赏的时候,其水准高下,便显现了出来。
比如,读同为闺怨诗的《玉阶怨》。
流传至今,有三首同名的《玉阶怨》比较出名。让我们先来看看虞炎的。
紫藤拂花树,
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
苦泪应言垂。
初读此诗,觉得很美。紫藤,花树,黄鸟,青枝,多么美的一幅画啊。在这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季节,无尽的思念却被压抑和禁锢。此景此情,自然会激发闺中人的幽怨。看看窗外,美好春光无人共赏;想想自己,美好年华无人爱惜。“思君一叹息”,孤寂,苦闷,油然而生;“苦泪”滴滴,自然是接踵而至了。整首诗写实,实写,读来,颇能感觉出主人公的怨与哀。好诗。
再读读谢眺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夕殿下珠帘”,看似富丽堂皇之所,其实是冷清无人之景。“流萤飞复息”,流萤聚而复散,来而复去,虽未对时间着一字,但主人公久久等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被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写实。诗人虽未说怨,但在长夜缝衣的过程中,一点点沉淀,一点点扩散,伴随着思念,无尽蔓延开去。这首诗,较之第一首,要耐人寻味,回味,也更耐读。这首诗的艺术水准,显然在前一首之上。
最后读读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生白露”,洁白的台阶上,渐渐凝出白露,未写夜,夜来了。而露慢慢凝聚的过程,便是夜渐渐变深的过程。白露,晶莹剔透,能在夜晚看得见,说明月早以上了柳梢头了。“夜久侵罗袜”,“侵罗袜”与“生白露”是相对应的。想想看,一个美丽的女子坐在皎洁的月光下,露水一点点浸透她的罗袜,她一定是在那里等了很久很久了。“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水晶的帘子,但还是睡不着,望着帘外的月亮,人月相对,两相无言。全诗自始至终,对于怨,未着一字,但那淡淡浓浓的思念,从月亮初上开始,渐渐浸透玉阶,浸透露水,浸透珠帘,浸透房间,直至浸透整个夜晚。那种清清冷冷却又晶莹剔透的的风格和感觉,贯穿始终,透出诗外,读来让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读完此诗,回头再看第一首,一对照,才忽然发现,第一首其实算不上好,甚至算是一首坏诗。仔细琢磨琢磨,藤,在我们的感官和经验里,其实是以扭和缠的形象出现的,扭曲纠缠的藤,如何拂花树呢?诗句对景的描述,极不准确,耐不住咀嚼。漂亮的其实只是字面,仔细咀嚼诗句时,无法让人产生细腻的联想和想像。黄鸟,青枝,初看,很美,细读,也很笼统,此句读来,形象描述,模糊而不自然,而一个度字,则显得匆忙而少韵味,勉强而不情愿。后两句是实写,可供想像的空间太小。
第二首诗是有佳句的。“流萤飞复息”,灵动,漂亮。萤火虫的一明一灭之间,夜的黑暗,夜的漫长,夜的寂寞,夜的多情,夜的细腻,都呈现出来了。但后两句,特别是“思君”的明言,读来,过于写实,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就小了很多。而第三首,诗人虽没说思,但思跃然纸上,但再读去,又不仅是思,还有对未来、光明、皎洁、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能延伸和激发出读者无尽美好的想像来。显然,这个层次高了很多。
为了与此对应,我又搜集了几句写得好的诗句。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个景写得非常漂亮,形象感非常强,你一读,眼前马上呈现出一幅活灵活现的一杆独钓江雪图。再比如杜甫的《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也是写鸟的,出现了黄鸟和白鸟,但读来,就很形象。你可以想像,你独坐在湖边的椅子上,一个人,看着桃花和杨花在空中飞扬,飘荡,慢慢落下来,有时候是桃花先落,有时候是杨花先落,有时候是两种花一同落下来。枝头,一会儿飞过黄鸟,一会儿飞过白鸟,一会儿是黄鸟和白鸟比翼飞过。在飞扬的花和飞过的鸟的天空里,寂寞和落寞,慢慢落满你的周围。
前一篇:狗男女的幸福生活之:中西合璧
后一篇:简单之美,天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