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下白居易的卦——《长恨歌》外的奇情苦恋
(2010-05-03 22:18:00)
标签:
白居易八卦 |
分类: 读书札记 |
其实,何止别人八白居易的卦,白居易,也八别人的卦。
比如,其最著名的诗《长恨歌》,就是根据李杨宫闱秘闻加工改造的传说。
《长恨歌》写一段公公媳妇的不伦之恋,却成了千古名篇。那些原本可能会遭人唾弃的故事,却被白居易写成了泪眼迷离的爱情绝唱。那些琅琅上口的诗句,千百年来,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读者唏嘘,感慨,感触,感念,感动。
我读《长恨歌》,常常忍不住掩卷遐想:为何只有白居易能写出如此细腻而又感人情深的诗句?他是用怎样的心情体验李杨爱情的?他是怎样超越不伦的藩篱,让李杨的爱情升华的?他心中要有怎样的痛,怎样的苦,怎样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爱情经历,又有怎样总是不肯放弃的坚持和希望,才能写出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让人读来,潸然泪下的诗句?
我忍不住又到处搜集起有关白居易的“八卦”资料来。
我想,令白居易观念如此“开放”的第一原因,可能跟他的血统有关。他是胡人。虽然,其时,他已汉化,但血液里,还流通着胡人的血,基因,也仍是胡人的。那些胡人的观念、文化,多多少少,是沉淀在他的身上的。有了多元文化的浸润,白居易对爱情的观念,可能要比一般的汉人宽容的多。
第二,也可能跟白居易父母的婚恋对他的影响有关。据说,白父取其母时,已41岁,其母15岁。白父与其母是舅甥关系(没有血缘,其母是前家带入的)。这个有点“不伦”的婚姻,给白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后来,白母患了“心疾”,精神错乱,投井自杀了。白居易父母的婚姻爱情,以及那种痛苦,给白居易带来的影响,跟普通人家,肯定是不同的。我想,这大概也是他能完全理解并接受李杨爱情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白居易本人的爱情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据说,白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名叫湘泉。两人相恋多年,自小至大,感情深厚。白居易曾多次写诗给她,19岁有《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后有《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但白母却反对这门婚事。于是白居易以不肯结婚的实际行动抵抗。29岁时,白居易考上了进士,再次向白母提出与湘灵结婚,又再次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居易痛苦难当,写了很多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其中就有《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最感人的,当属《生别离》与《潜别离》了:
生别离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载鸣残月没,征马重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积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相思别离之情不能公开之苦,跃然纸上,催人泪下。
白居易37岁时,母亲以死相逼,不得已,娶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据说,诗人44岁,被贬江州,途遇湘灵,仍不能忘,互相抱头,痛苦了一场。其时,湘灵已经40岁了,仍未嫁人。直到白居易53岁,从杭州刺史任满回洛阳途中,还曾寻过湘灵。结果湘灵所住旧村已改,湘灵已不知去向。这段经历了35年的恋情,终于划上了句号。
我想,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可能会让白居易更加能理解唐玄宗的痛苦与悲伤,因此,写起《长恨歌》来,白才能感同身受。也许,“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仅哭别人,更哭自己。
前一篇:八一下白居易的卦——长安米贵
后一篇: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