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08-09-01 07:22:53)
标签:
闲读诗词
杜甫
贾岛
郑板桥
袁枚
古尔浪洼
|
分类:
闲读诗词
|
读古人诗词,仿佛还能感觉到古人的心跳。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个字。
那些鲜活的诗词,那些传世的佳作,古人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除去李白那种,喝点酒,诗就挥洒而出,千年才得一人的天才之外。其余的诗人,俺分了分,大概有四种:
第一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此派当以诗圣杜甫为首。实际上这句话,就来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全诗如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诗人说是去观江水,实际上一句都没有写江水,而是写自己的写诗心得。在老杜眼中,诗还是应该如海势一般的。在其它的作品里,还有类似的的自述,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等。当然,不能仅仅是空有抱负就行的,人家杜甫在创作之前,也是读书破了万卷的,才有后来的“下笔如有神”。远不像现在的才子,“悲伤逆流成河”,抄你没有商量。所有的作品,基本上是靠剪刀+浆糊,粘贴来的。
第二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们以苦吟为主,其中代表,当属贾岛吧?据说贾老先生在创作《送无可上人》时,其中有两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竟然苦思三年才得以吟出。后来,方干更是继承发扬光大“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甚至于“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五个字要付出一生心血,看得人怕怕的。到了卢延让,终于成熟了,“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写首诗,就算是苦吧,写诗作词,最多捻掉几根胡须,弄个光光下巴。即使入错了行,走错了路,一事无成,被老婆修理时,也还能打个哈哈,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自嘲之。不至于像有些诗人,“呕心沥血”,“自命清高”,斧头绳子伺候自个的小命。
第三种,“头未梳成不许看”。其中代表,当属袁枚,他的原诗如下:“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遣兴》)”他的诗词,就像是大家出来的的阿婆,还是很讲究的,即使老了,也要打扮好,不能满脸皱纹,满眼角的眼屎,跑出来就吓人。与他相近的,还有曹雪芹老先生,一部《红楼梦》,深藏闺阁,十年批阅,增删五次。一部作品,一首诗歌,就像母亲怀胎生产,父亲精心养育的子女,那番辛酸苦楚,那份快乐满足,确难以向外人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时候,确实如此。
第四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陆游对自己创造的总结。其实郑板桥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昼间辛勤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表面看来,他是说“熟能生巧”的。但删繁就简,独留清瘦,是需要妙手的。某一天,领悟了,妙手到处,自然得来。至于“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钗头凤》)的千古爱情绝唱,想来更像是用情至深,直接沉淀在心里,汩汩流出来的。这,大概早已超越出“妙手”的境界了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