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的叫法和发音
奔驰汽车的“奔驰”二字的发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七十年代初期以前,京、津两地的城市道路上跑的小轿车有:伏尔加(副司局级以下乘坐)、上海(副省军级、司局级,个别也有副司局级)、双排红旗(省军级以上)、三排红旗、吉姆(兵团级以上)。那时候,除了苏联的伏尔加、吉姆,基本很少见西方国家的进口车,偶尔会看见雪弗莱、福特,那都是解放初期剩下的车。
1971年,“乒乓外交”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相继访华,外国、西方国家的汽车开始出现,“奔驰”、“皇冠”开始出现在了马路上。
但是“奔驰”开始不叫奔驰,开始叫“本茨”(ci),那是1973年到1977年的叫法和发音。洒家的一位公用局技校的哥们儿,经常对洒家夸耀:看见谁谁坐着一辆“本茨”,那车前大灯上都带雨刷器!
到1977年之后,“奔驰”逐渐多了起来,省部级干部三分之一坐“皇冠”,三分之一坐“奔驰”,只有岁数较大的还坚持坐“红旗”。“本茨”也开始不叫“本茨”了,开始叫“奔斯”,那个“斯”的发音还挺有讲究,一定要发成齿间音,舌头顶在上下牙齿之间,“斯~~”那才叫讲究。这段时间大约到八十年代中期。
八十年代中后期,蓝鸟、公爵、奥迪、卡迪拉克、林肯、大众桑塔纳、太阳舞……越来越多的外国车出现在街头巷尾,“奔驰”已经不是外国车的主要代表。有人开始把它叫做“梅赛德斯·本驰”,也有人模仿着香港的叫法,叫它“平治”。
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大批的,带着外国发音痕迹的商品品牌都开始发音越来越中国化,“本茨”、“奔斯”、“梅赛德斯·本驰”、“平治”,终于变成了“奔驰”。
不过,习惯了叫“本茨”、“奔斯”的人还有一些,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才没有再听见那种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