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心酸的课程表

(2011-03-20 20:57:52)
标签:

少儿

课程表

应试教育

童年

分类: 宝贝成长

让人心酸的课程表


    上面是最近几天网上流行的一张课程表,出自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从表上可以看出,没有数学、语文、英语这样的课程,玩成了课程的主打,因此这份课程表被称为“想得美”课程表。看着这份课程表,我不禁在失笑的同时又感到很心酸!

 

    我相信这份课程表里的内容是所有孩子的“奢望”,这其中也包括我儿子。都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对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这其中有多少无奈和艰辛,只有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可以体会!

 

   我曾经发誓不让我的孩子没有童年,我想我的孩子可以向我小时候一样,放了学就可以书包一甩,尽情地玩耍。所以在孩子上学之前,我们几乎没有让孩子学习有关文化课的课程,只学了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可以陶冶情操的音乐、美术之类。甚至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留的家庭作业我们都不让孩子做,还跟老师说我的孩子不用管他学习,愿意写作业就写,不愿写也不用批评他。所以经常在我们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别的孩子都在老师的要求下认真算题、写字,我儿子却在满地溜达、玩玩具。

 

    可是好景不长,上学以后现实就变得很残酷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你不学就会落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刚上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考了个全班第二,不过是倒着数的,老师为此还专门把我叫去谈话。当时我也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因为之前没像别的孩子一样经过学习的训练而跟不上,好在儿子还算聪明,在我们的稍加点拨下,期末考试的时候就能在班级前三名了。

 

    到了二年级,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英语课每学完一课都要考试,我儿子之前从没有系统地学过英语,而班级里大多数孩子上学前都学过英语,而且一直都在学,别的孩子每次都考八、九十分,我儿子每次就考十分、二十分,甚至五分!后来我想明白,是因为孩子们大都学过,可能老师也不怎么讲,或者就是没教过孩子学英语的方法,比如我发现孩子背单词就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不会通过读音来记单词,这样死记硬背的方法,今天记住了,也许睡一觉就忘记了。没办法,我只好也给他在外面找了个英语班,从音标开始学,慢慢孩子入门了,掌握了一些方法后,考试终于不再落后了!

 

    跟其他孩子相比较起来,我儿子课外学的东西真的不多,跟文化课沾边的就是英语,其他都是陶冶性情一类的,而且学什么我们都征求他的意见,愿意学的就学,不愿意学的我们也不勉强,放假的时候从不加课,相对来说,他玩的机会还比较多。有时候他一个人玩的没意思时,也想找伙伴一起玩,我也鼓励他出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几乎每次都是兴冲冲地出门,蔫巴巴地回来,为啥?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呗!有一次他连找了四、五个认识的小朋友,结果人家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出门上课了,最后只好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在院子里骑自行车。

  

    现在我的儿子上五年级了,作业很多,语文有3本老师指定的练习册、数学一本(上学期是3本),英语1本练习册,外加卷纸,每天写作业要写到九、十点才能上床睡觉。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孩子这么多的课业负担烦恼不已。上课,本应是轻松的,求知,也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但因着应试教育,分数成为压倒一切的东西,课堂也变成了无乐趣的地方,逃离课堂、逃离学习竟然成为孩子的最大美事,“玩”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奢侈品”!

 

    作为母亲,我真的不希望孩子太辛苦,我也没想过让我的孩子将来能有多大的出息,我就希望孩子的一生,不论他将来做什么,只要觉得快乐幸福就好!可是,我不敢保证他如果事事都落后,处处不如人的情形下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去上课外班,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have to”!所以我有时也在“想得美”:把所有的课外班都取消,我不学,你也不学,大家都在学校里学老师教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的辅导书、练习册、卷纸,老师就把课本上的东西交给孩子就够了,这样孩子的负担是不是就会很轻,是不是就会有很多的时间去玩?

 

    “想得美”课程表也许是天真的,但孩子是无邪的。减负,为什么总是在嘴巴上减一减,不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呢?“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扼杀,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让我们总是“想得美”真的有那么难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