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装修村庄瓦房宅基地郑州 |
对房子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儿时,生活在大山中,前是山,后是山,中间有一条河,河北岸零零星星的卧着十几家宅子,那就是我们的村庄。
村庄上都是草房,用土胚做墙,松木做梁,黄眉草做盖,一般是三间,北屋三间,东屋三间,然后再有个独立的西屋坐灶房。
这种房子最大的使用寿命大概在10年左右,基本不花钱,花的都是力气。土胚自己做,树上山砍,草往山上割,盖房子时找亲戚朋友帮忙,管顿饭即可,一栋房子一般在两周就可完工。
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事。
再大一点,到了90年左右。
村庄上陆陆续续出现了瓦房。我家也建了三间。红砖绿瓦,开始用石灰和窑砖以及水泥。
这个时候大部分材料都要花钱买,石灰、水泥、水泥瓦、砖、钢筋、荆条等,而施工还是自己找人,上面用的木材还是自己存下来的,这样一栋房子下来需要一个半月左右,需要找20个人左右。
那个时候不知道房子是可以卖掉的,等搬了家,才想办法把那三间给卖了,盖房时花了5000元左右,而卖的时候连房子和宅基地只收了3000多元。
初中后(96年后),家从大山搬到了平原,要强的父母开始了盖新房,这时候是平房。就是没有坡屋顶的那种,上面可以晒粮食,村庄上大多数都这样建。这种房子需要沙子、水泥、钢筋、石灰、砖等,与我们现在城市里的房子有点相似,由于其只有一层,夏天热、冬天冷,不如瓦房住着舒服。
那个时候也没有房产证,只有宅基地,一般都是领导同意就行了,没有产权之说,也没有房产销售之说。
初中后高中,高中后大学,大学后工作。
要不是阴差阳错的进入的房地产行业,想必我现在还对房地产不了解呢。
02年,在郑州的德亿歌剧院看节目时知道了德亿时代城,由于还在上学,并不去主动地去了解;
03年,看到《大河报》连续的发布帝湖的广告,才知道房子还可以这样大张旗鼓的去卖,由于对营销比较感兴趣,出于营销学习的角度,对每期的广告加以观赏和学习。
自从进入了房地产,房地产的概念愈发的清晰,这个时候知道了建业、知道了鑫苑、知道了未来,知道了住宅、知道了商业地产、知道了别墅,好像一刹那,就把自己拉进了房地产。
这个时候,知道房子是70年产权的,是可以银行贷款的,房子可以买期房的,房子是一层一层摞起来的,房子是可以当白菜一样卖的——
伴随着房价的疯涨,走到了07年。
期间,亲眼目睹了1600元/平米到2300元/平米,再到2600元/平米,再到2900元/平米,再到3300元/平米,再到4000元/平米——四年翻三番,让人不知道何时是尽头。
“十一”回老家,看到8年前的房子依然老样子,道路还是没啥变化,再看看一日千里的郑州,我心里不是个滋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