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寻找精神病人”的行动 有了指标以后

标签:
杂谈民安如何看待疾病患者资料 |
分类: 热点热评 |
不久前,热播电视剧《北京青年》里王丽坤饰演的精神病人深入人心,让人们也对精神病有了不少了解,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恰好有一则十分“应景”的新闻,自去年10月开始,在拥有900多万人口的郑州,各个社区被要求筛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得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这意味着他们要在1000个人中至少找到两个重性精神病患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估算,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精神病人的筛查工作本是一项静悄悄的工作。但是,当筛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了指标被分配到各个小区以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寻找精神病人”呢?
自去年10月开始,在拥有900多万人口的郑州,各个社区被要求筛查重性精神病疾病患者,人数不得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这意味着他们要在1000个人中至少找到两个重性精神病患者。这个任务被纳入卫生部门对社区医院的考评中,完不成会面临上级的督导。
根据郑州市金水区卫生系统内部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在郑州市指标分配下去后,金水区在上级分配的1742人的排查指标基础上,对下辖的各个社区按照人口数进行了分配。合计要求39个社区完成2023人的排查任务。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居民小区。
为接近指标凑人数?
对于上面派发下了的指标,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琳琳正在发愁。黄琳琳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是在去年10月中旬。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着35398人。金水区分配下来的精神病指标是71人。
“我们中心也立刻采取了行动。”他说。他们从居委会、派出所和医院要到了资料,也通过下社区义诊寻找病人。
结果并不理想。最终登记在册的是12个病人,距离71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黄琳琳说,他们找到领导,去金水区疾控中心开证明,用以证明他们确实只有12个精神病人,无法完成71人的指标。
在丰产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医时小琴负责的辖区超过3万人,她却只登记了20来个重性精神病患者,这显然与指标任务相差太远。这位年轻医生一周需要坐诊一天,在不坐诊的其他工作日,上午到辖区排查包括精神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病人员,下午就回单位整理造册。
“完成不了任务,我们也只能接受考核。”时小琴说,她认为数据的真实性比考核得分更重要。
对重性精神病的调查,也常常让医护人员遭遇白眼。一些人被查出患有或疑患精神疾病,但家属却认为,医护人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并抵触排查。
马培新是郑州北林社区的医护人员,在马培新的重性精神病的排查档案中,非在管一栏中,还登记了一名空姐。这名病人告诉南都记者,她从飞机舷梯摔下来后伤到了头部,出现了一些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很容易忘事,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发呆。在八院接受治疗后比以前好多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
“但是为了凑人数,我们还是将她写上了。”马培新说。
卫计委的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善意的,但是当这一政策被摊派给各个小区以后就变了性质。如果公务人员的执行不规范,他们可以曲解筛查政策变成摊派,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曲解法律,把非重度精神病患者变成重度精神病患者来凑数呢
频发的精神病人伤人惨案,让如今筛查重度精神病患者的行动显得很必要。但是就以这样的工作作风来行政,这怎么能让人民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