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都需要一场场“全民目击”的中国好戏

(2013-09-14 10:07:11)
标签:

好戏

法律

是一种

事实

大环境

分类: 热点热评

  

我们都需要一场场“全民目击”的中国好戏

 



     近日,一部名为《全民目击》的国产律政片电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这部集结了孙红雷、郭富城、余男等一线明星加盟的电影在网友中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也许就像网友“满囤”说的那样在影院看《全民目击》,是一个无法快进、后退、暂停、终止的过程,我们会被导演巧妙的非线叙事结构带领着,从三个角度去审视事件背后的亲情真相。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让孙红雷所饰演的这名富豪父亲纵然有许多缺点,却因为其亲情真情的累积发酵,获得了观众的原谅和同情。为这样一部泪型片而落泪,值。

 

  《全民目击》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孙红雷饰演的富豪想尽办法为女儿从谋杀案中脱罪,而郭富城饰演的检察官锲而不舍誓将真凶归案,余男饰演的女律师则夹在原、被告中间,在云山雾罩的真相中进退失踞。编剧、导演非行采取了多视角的闪回方式,一点一点的把案情的真相逐步托出,经过一两次反转后,观众才彻底明白,孙红雷扮演的父亲在面对身陷囹圄的爱女时,处心积虑欺骗法庭,不惜以身换女。

 

  《全民目击》这个片名起的非常好,既然是法庭戏,究其本意就应该是被“全民目击”的: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涉及隐私、国家机密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应公开的情形除外。福柯当年有个“全景监狱”的著名比喻,意指人类社会的控制方式,挪用其喻体,把公众比作监视者来监督司法程序的公开运行,倒也不为过。

 

  放在时下的国产电影大环境里,必须承认《全民目击》为国产律政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成熟的影视产业环境中,律政(法庭)类产品其实必不可少,以好莱坞为例,小荧屏上的律政剧早已形成稳定的类型(受其影响的港剧也有不少律政剧出产);大银幕的商业巨制虽以动作、科幻、魔幻等为主,但每年都会有不少律政片问世,而且这类电影往往可以比较深入的探讨、反思某个现实话题,因而有着极强的现实社会学意义。《青年林肯》《杀死一只知更鸟》《费城故事》都是著名的律政电影,近年来也有《林肯律师》等片风靡银幕。而在国内的特定语境里,由于种种原因律政片身影难觅,此次《全民目击》火爆登场,多少有点填补空白的意思。

 

  当然,国内的司法体系与英美不同,我们其实很少能出现律师和检察官互相对峙甚至带有表演性的侃侃而谈,也没有必须出庭的陪审团制度,再加上对社会黑暗面表现的尺度把控,在审查上也就严格了不少。不过《全民目击》并没有编制一个大而无当的阴谋论剧情,而是尽可能的聚焦于一场私人情仇的凶杀案,父亲为了给女儿脱罪,不惜炮制假监控视频,以身换女,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的结局还是邪不胜正。

 

  在《全民目击》的法庭上,上演的不过是事前安排好的戏码,只是这个结局当事人并未想到。不过话说回来,法庭上的“表演”并不完全是贬义,司法体系为什么重视程序,程序本身就是一种“表演”——社会表演学意义上的“表演”,事实上,从社会表演学的意义上来说,法庭就是一个小剧场,这无可厚非,只有在这种程式化、公开、透明的表演中,事实才能被厘清,法律才能被恰当的适用。

 

  无论在银幕上和银幕下,我们都需要一场场“全民目击”的中国好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