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和解的理性力量

标签:
社会力量隔阂而是真伪 |
分类: 热点热评 |
2013年2月11日,《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在新浪微博上转发网友爆料,称山东潍坊部分化工企业、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入地下。随后微博上相继出现“潍坊有关部门派员进京,试图阻止媒体曝光该地区水污染问题”等传言。针对传言,当地环保部门以“没发过通知”、“不清楚”作答,这样的答复并没有让舆论信服,质疑仍然不断。
与此同时,当地环保部门高调悬赏10万元征集线索,但此举并没有赢得舆论的满堂彩。悬赏10万,进一步提高了舆论的关注度,也压缩了有关部门处理此事的时间。
事件进一步发酵,公众仍旧不清楚事情的缘由真伪。环保部门的一纸排查令让舆论惊叹:两三天内已排查715家企业,暂未发现爆料所称问题。尽管排查“神速”,但环保局的排查结果通报被质疑过于简单,只说结果,不说过程。企业近千家,环保局人手有限,如何在短短的两天内排查完毕?正如新华视点官方微博的发问:“两天排查715家企业,是打电话、听汇报还是现场排查?可否公布排查人员、督导组及已排查企业名单?”
随着网友的关注度逐步加大,这场辩论中的理性精神也逐渐得到了凸现。山东环保厅逐渐地切割了“造谣”和“大V”的概念,回到单纯的事件真相上来,双方终于用共识取代了偏见、用理解打破了隔阂。山东环保厅愿意公布企业名单,并希望双方放弃无谓争议,团结一致为环保。邓飞也回应称,愿和山东环保系统并肩作战。几番来回之后,辩论从理性表达进入沟通合作的阶段。邓飞表示,在山东方面公开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后,愿意去济南做进一步交流,而山东环保厅对此表示“真诚欢迎”。
对于无数围观的网友来说,这是一种关于理性、善意的全程直播。正如邓飞所说,“我们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水污染”,也正如山东环保厅的承诺,“愿与大V携手推进环保新模式”,这种对等沟通、理性博弈的过程,为良性互动提供了范本。尤其是山东环保厅此举跳出了“自说自话”的辟谣思维,讲究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体现出了权力的谦抑之态与难能可贵的行政自觉。
这个由理性沟通带来的和解结局,蕴含了十分深刻的标本意义,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透明、尊重、理性、沟通等价值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重要性
信息碎片化时代,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隔阂、偏见与误解是难免的,而和解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政府部门要防止进入无论是否说真话、道实情,公众都不予信任的“塔西陀陷阱”,必须学会敬畏真相,尊重权利,学会在平等坦诚的沟通中消弭分歧与裂痕,在彼此的尊重中换取相互包容,以达成更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