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工街头死亡,竟然因本人拒绝就医!

(2012-12-03 10:49:02)
标签:

中国

血糖值

农民工

救助站

120

分类: 热点热评

 

 

民工街头死亡,竟然因本人拒绝就医!

 

121,河南商报的一篇报道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报道称,1130中午,一农民工在郑州市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死亡。期间,120和救助站的人来了又走“不愿接收”。而120给出的说法是,病人不愿去医院或不需要急救的,他们不会将人拉走。

 民工街头死亡,竟然因本人拒绝就医!

122日凌晨,郑州市卫生局通过相关媒体给广大网友发出情况说明,介绍了2012年1011130期间郑州市120的急救情况。

  经郑州卫生局调查了解,2012101日至1130日期间在郑汴路与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相关的急救记录有两起:

  2012112218:59,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大厅接电话报诊,报诊人称:在郑汴路与中州大道立交桥下一民工需急救,立即就近派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出诊,急救人员于19:11到达现场,经询问患者本人,称自己叫刘红伟,38岁,告知因两天未正常进食,1小时前出现乏力情况,并告知医师自己无既往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经急救医师现场检查:患者神志清,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查血糖值正常,急救医师让患者去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要求不去医院进一步治疗,急救医师掏出工作服中仅有的5元钱,交给患者身边的工友为患者买食物。急救医师将患者现场情况告知患者本人和报诊人后,经同意后返回,并告知患者及报诊人,如患者有不适请及时再拨打120

2012113012:31,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大厅接到电话报诊称:在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一民工躺了几天,发现呼之不应。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立即就近派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出诊,12:42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经检查患者神志丧失,呼之不应,已无生命体征,四肢冰凉稍僵直,心电图呈一直线,于2012年11月30日12:47宣告死亡。因救前死亡,死亡原因暂无法确定,向现场民警告知患者情况,将尸体移交民警处理,急救人员返回。

事情似乎被调查的水落石出了,活着时候的背景和死了之后的缘由也都一清二楚,这件事情可以就这样被淡忘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便捷的网络平台和这群刨根问底的网友,这件事也可以没有发生了一样,十三亿人里少了这一个,岂不是大海里白鲨吃了鱼仔一样的平常。既然网友都抓着不放,那咱们就往深了说一说这件事,从现在调查清楚的方面着手,捋一捋整个事情的发展经过,把最开始民工思想的出发点挖出来!

据介绍,死者与救助站的最后一次接触就是1130号中午了,“患者神志丧失,呼之不应,已无生命体征,四肢冰凉稍僵直,心电图呈一直线,宣告死亡。因救前死亡,死亡原因无法确定,移送民警处理。”警方接手的事情大可不必去追究了吧,因为警方有警方的办案方式,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是有权利不对公众发布任何消息的,这条线索暂时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另行寻找线索。

患者两天没有进食,救助站的人在出诊之后却会给出一份血压等一切综合体征正常的出诊报告。想象一下,两天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你还能头脑清晰的思考吗?不知道各位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晚些吃饭或者不吃饭,猛地站起来会感觉头重脚轻,眼前发黑。有点经历的人就会说,血压低了,赶紧吃点糖补补。那我现在想的就是,寒冷的冬天抵御严寒本身就是一件浪费能量的事情了,还没有任何热量补充的情况下,如果真的是像救助站的人说的那样一切正常,那这位农民工的生存模式真的该让广大工作一族学习一下,省的以后加班出现什么身体不适的状况了。

另外,农民工拒绝就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想接受援助,是现场出现的状况让其无法接受还是另有隐情?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讲求人权的国度,除了神精神病患者会被强制就医之外不会把这个措施强加于任何人。的确是这样,没有当事人出面以身说法,没有调查机构对救助站的作为立案调查,只剩下一群云里雾里的旁观者在这猜疑。所以还不如相信救助站的人没有错,相信他们给出的唯一说法:谁让你不上车了,你又不是精神疾患,我不能强拉硬拽的把你抬走,因为我们尊重你的选择。死者已矣,不要再质疑救助站的任何做法,你我都清楚,质疑到最后还是按照官方的最初说法发展,我们的质疑,都是徒劳。

最后分享时下流行一个笑话,说“当年投胎时因为一时疏忽,选择了困难模式,结果来到了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