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年轻人更需要座位!

标签:
让座公交车上打架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关注弱势群体杂谈 |
分类: 热点热评 |
10月8日, 广州地铁里,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因为让座等问题,相互扭打,甚至老人咬伤了青年人的耳朵,现场血腥味十足,犹如真实版的暴力电影,看了让人无奈。
近来,因为让座或者乘车问题在公交车上演绎着各种版本的打骂事件, 杭州的公车上,一个男人连扇一个小伙子5个耳光,小伙子被打得鼻血横流,挨打的原因是他没有给这个男人抱着孩子的妻子让座;上海地铁中,一个男子辱骂一名女子,并把前来劝架的另一男子打伤,原因是该女子没有给人让座;济南公车上,一位带小孩的母亲扇不让座男子耳光,还扬言“替你妈教训你!”;西安老人因无人让座大骂半个小时,连外语都用上了。
这些事件几乎都是发生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当事人基本还都是文化人儿。广州地铁里被咬的青年是教师,西安的骂人老人懂外语。其实,如果不是文化人他还真不敢这么闹,没有听说过农民工在城市里因让座大打出手的。
很多媒体评论都说这是当事人的素质问题。但是,我要说这些事件和人的素质没有多大关系,年轻人不给孕妇、小孩儿、老人让座是因为年轻人比孕妇、小孩儿、老人更需要这个座位。关爱老弱病残孕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可是如今这个年代,年轻人特别是坐在公交车上的年轻人,他们更需要关爱,他们更需要帮扶,因为他们的内心更加脆弱。他们没有老人的悠闲,没有儿童的尽情玩耍,更没有孕妇受到的百般呵护;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年老的父母,为了怀孕的妻子,为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艰辛的打工着。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让他们昼夜没有喘息之余地;只有下班这一个空档,坐在公交车上,如果能有个座位,闭上眼睛,寻得片刻的宁静,释放一下紧张疲惫的身心,那是他们最大的享受。内心的脆弱要比外表的脆弱更加需要关爱和理解,更加需要这个座位。给这些没有让座的年轻人扣上素质低下的帽子是不公平的,也是残酷的雪上加霜。
解决老弱病残的出行不应是公交车上的乘客的义,需要老弱病残自己本身做好出行的心理和交通工具方面的准备;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备和发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透视公交出行的历历打斗事件,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真的是因为座位问题想打你、骂你吗?未必。在公共场合大骂,自毁形象,甚至会遭到网上曝光,让自己臭名昭著,这是谁都知道的理儿。可是他非要在公共场合骂你打你,是因为他忍不住,内心的积怨太多,压力太大,任何小的冲突都会变成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对于这些打斗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是最可怜的和无奈的,我们无需过多指责他们“素质低下”,因为他们的承受力已经达到极限!